宗科++鐘璐兵++劉慶志
[摘 要] 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評價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中評價指標體系由創新意識、知識水平、創新環境、創新素質、標志成果5個指標展開,對大學生創新素質進行評價,對提高大學生創新素質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科技創新;評價指標;創新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5. 101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5- 0231- 03
1 評價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時,我國作為一個科技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更應該跟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積極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縮小與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的差距。開展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評價對于增強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有深遠的社會意義。高校擁有豐富的青年人才資源,擁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是應用創新的主要基地。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引導高校師生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樹立新時代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斷向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從而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 評價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基本原則
評價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內容廣泛,程序復雜,涉及諸多因素,它既有指標的模糊性和結論的或然性,又受到評價的主客觀條件制約,為了達到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效果,評價工作應遵循如下原則。
2.1 嚴謹、可行與科學性統一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全面地反映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符合科技創新素質培養的客觀規律,避免指標之間的交叉、重復,同時又要求體系簡潔、實用。
2.2 具有導向意義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新一代創新型人才,因此,評價指標體系要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發揮其在科技創新素質培養中的指引與導向功能。
2.3 過程與結果統一
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不僅要注重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等可量化因素,更要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過程等非量化因素。
3 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創新意識、知識水平、創新環境、創新素質、標志成果5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部分項目所包含的14個三級指標,以及詳細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操作方法與分級標準。
3.1 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
創新意識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在當今時代,知識的增長率加快,知識轉化速度飛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的學習變得相對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主動地將學過的知識選擇整合,轉換到實際生活中并進行操作,這就需要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其中發揮作用。
為了提高指標的操作性與實用性并兼顧其定性概念,盡量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并拋開專業、性別、年齡的限制,把抽象的創新意識的二級指標設為兩個:一個定量,一個定性,并給予定量指標“創新活動開展普及度”較大的權重。
3.2 知識水平
知識是人類的認識成果。知識水平反映了一個人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
要提高自己科技創新素質,就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水平體系。大學生應該以公共基礎知識為依托,不斷學習基礎課程,學好人文知識,充分了解社會發展動態;以專業基礎知識為基石,學好本專業文化知識,積極探索新的專業知識,學習其他專業知識,并與本專業知識相聯系,發現更深層次的知識;以專業知識為手段,創新相關知識為保障,多閱讀學術論文,研究新發明的具體思路;以人文科學知識和工具知識為支撐,形成完整、優化的創新知識結構體系。
本文將知識水平分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三個二級指標,并根據它們在創新活動中的作用相應的給定權重。二級指標的劃分及權重值利用若干年參與創新活動的學生數據加以對比,證明知識水平與其在創新活動中最終取得的成績成正比關系,且各項二級指標的作用與實際情況具有較高的吻合度。
3.3 創新環境
創新環境是高校培育創新精神的基礎和前提。首先來說,創新環境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硬件主要分為設備和場所兩個三級指標,而軟件分為教師,資金,獎勵,規章等四個三級指標,其中軟件重要性要高于硬件。就目前全國高校而言,硬件建設已經較為充分,自從江澤民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關于高校創新環境的重要性的講話后,各高校積極發展硬件設施,致力于營造創新環境,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環境。各高校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地通過資源的共享與整合,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創新環境硬件系統。現在最重要的發展軟件系統,高校領導應充分重視學校的創新環境,投入相關資金,培養相關教師,積極頒布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獎勵方法,切實穩妥推進創新環境超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3.4 創新素質
創新素質是由以創新主體的人的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綜合構成,可在實踐中利用創新素質解決具體問題,產生有價值的新設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用于評價獨特而新穎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素質又分為解“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科技報告”、“畢業論文質量”三個二級指標。創新素質與知識的多少、實踐能力的高低密切相關,但絕不與其中一項成正比關系,創新素質的提高既需要知識的不斷增多,又需要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偠灾?,創新素質與創新意識一樣直接影響科技創新素質,需要大學生們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調動知識的能力,善于發現生活的問題,剖析本質,多角度思考問題,努力尋找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不片面,進而通過過硬的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不足,改進實施方案,達成創新的目的。
3.5 標志性成果
標志性成果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最終反映,是大學生們科技創新汗水淚水的成果。它包含了大學生們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堅毅不拔,勇往直前的毅力。標志性成果理應是科技創新素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標志性成果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是鼓勵大學生再接再厲,繼續燃燒創新的熱情,投入到無限的創新活動中去;其二是示范作用,為以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和參考,幫助那些在痛苦思索中找不到方向的大學生們提供一盞明燈。高校應重視標志性成果,相關規章制度要確保完善,根據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及有關部門的管理方法,選擇獲獎及學術論文為具體指標。根據競賽級別、獲獎等級和數量,滿分基數加權求和計算。保證該規章制度健康有序運行,對于指導和幫助大學生科技創新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
該評價體系可列如表1所示。
注:樣本基數為同一學科2-4年級全部學生,本指標體系中取400人,相關指標及數量以此進行同比化調整
4 結 語
該體系能夠全面的評價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有助于各高校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評價體系,其準確判斷、精準定位的特點是該體系被各大高校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多年實踐證明,該體系中各個指標權重分值分配合理,與專家組會議形式進行的綜合評價分析情況基本相符,擬合度達95%以上。但其客觀性、方便性和針對性相對于專家組會議評審又有著不可比擬的優點,能夠快速找出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中的不足點,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宏新,王奕嬌,杜春光,等.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培養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
[2]張繼德.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
[3]劉然慧,張序萍,邊平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