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茜
[摘 要] 信息時代給社區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本文結合互聯網+大背景,從信息傳播數字化、教育內容多樣化、推廣渠道多元化、參與對象普及化與個性化、活動特色項目化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議,推進社區教育新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創新;社區教育;新發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115
[中圖分類號] G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7- 0238- 02
0 引 言
社區教育是我國社會成員參與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全民素質、推動形成全民學習、構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建設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社區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平臺。結合互聯網發展的時代背景,社區教育應創新工作思路,順應信息化發展大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社區教育工作新方法。
1 信息傳播數字化
互聯網產業化發展迅速席卷全球之時,中國緊跟時代的步伐。2015年12月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義烏舉辦,主題為“互通互聯,共享共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網絡的本質在于互聯,信息的價值在于互通,互通互聯就是要鋪就信息資源暢通之路,讓信息資源充分涌動”。此外,我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寬帶中國”戰略,信息的海量、開放、多元以及可視化的迅速傳播,同時信息消費的平民化、大眾化,使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推進社區教育的信息化變得非常便利。社區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信息傳播數字化的工作理念,并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
2 教育內容多樣化
隨著國家對于不同教育領域的要求逐漸規范、內容范圍不斷擴大,如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創業與再就業教育等,社區教育服務的功能也將隨之擴大。社區基本服務功能建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深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對于社區功能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教育活動應主動適應居民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時效性強、接受度高的活動項目。
2.1 將社區健康衛生教育作為常規項目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13年8月,習近平提出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關注關系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
醫院是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陣地,目前不少大型醫院已經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名家講堂、常見病防治等活動,但是由于與社區合作行政手續煩瑣、社區居民缺少了解參與活動的途徑等原因,健康教育活動成效并不顯著,大大浪費了醫院健康教育資源。社區應加強與其相關部門溝通,積極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活動,為主辦方提供宣傳組織、場地支持和后勤保障等服務。
2.2 重點開展社區其他類別教育項目
除了健康教育,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應被納入社區教育活動的范圍,如法律知識的科普、如何科學和安全生活、創業與再就業、職業技能提升等。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國家對于家庭教育和學齡前教育逐漸重視。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15]10號)明確指出,要“構建家庭教育社區支持體系”“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單位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擴大活動覆蓋面”。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提出,要“積極面向學生家長開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導”。社區行政和服務部門應聯合多機構,面向學生家長開展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導,充分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通過社區學習與交流活動,增強社區居民的組織歸屬感和認同感,加快其融入城鎮社區生活的進程。
3 推廣渠道多元化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加入了移動端互聯的行列,在信息時代下人們已經適應甚至依賴于通過社交軟件接收各類信息。對于社區教育而言,教育對象分散,如何能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是有效開展活動的關鍵。在項目成員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社區居民獲得活動信息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張貼在家屬院傳達室、街道報刊欄、懸掛海報等宣傳信息,二是靠居民之間口口相傳,或者通過社交軟件中的自發群體的信息分享得知。不難看出,目前這樣的推廣形式不但人、財、物消耗大,而且渠道單一、時效性差,最后導致組織方下大力氣開展活動,而參與者寥寥無幾的尷尬局面,活動組織者應開闊思路充分利用網絡途徑提高宣傳質量。
3.1 組織方通過微信官方推送信息
據《2016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微信日平均登錄用戶接近8億,50%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時長達到90分鐘,對于長期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主體單位來說,如醫院的健康教育保健科,可以通過官方認證的公眾號進行信息推廣和推送。區別于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微信傳播具有方便快捷、來源可靠、接收面廣的特點,同時對于活動承辦單位來說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宣傳契機。在活動結束后,組織者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圖文并茂展示活動成效,還可以報道積極參加社區教育的先進個人,提升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責任感。
3.2 搭建和利用社區教育網絡平臺
社區行政部門應調動和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結合或依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網站,建立開放便捷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及時發布社區教育活動信息,對群眾參與度和好評度高的活動進行報道,擴大社區教育影響力。在基層社區工作開展較好、信息網絡完善的地方,開發移動端學習平臺,努力形成網上學習圈,以期達到“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目標。
4 參與對象普及化
與傳統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方式相比,數字信息時代能夠提升信息采集和保存的準確性、有效性。依托各級社區教育部門信息網絡,建立社區居民教育檔案,把個人基本信息、受教育情況、就業情況、培訓需求等進行關聯,形成科學完善的居民社區教育信息數據庫,為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重要依據。例如,根據數據庫信息,可以了解到社區居民的年齡分布、是否有特殊家庭、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情況,老年人比較多就多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學齡前兒童增加量大就多籌辦家庭教育項目,失業和待業人員數量多,就重點考慮舉行創業再就業技能培訓等,讓可靠的數據信息成為部門有效管理的新手段。
5 活動特色項目化
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社會共同體,包括地域、人口、組織機構和文化,其中文化是社區范圍內具有特質的精神紐帶,開展具有社區特色文化項目活動是社區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例如在教育社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社區通過前期的走訪調研、信息統計,發動社區資源、爭取外力協助,讓有特長、有技能的社區居民成為社區教育活動的策劃人、主講人、宣傳員等,開展文化講堂、道德講堂,舉辦書法、繪畫等文藝比賽,形成具有社區特色的系列品牌活動,進而增加社區的凝聚力,培養社區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與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彥.“互聯網+”時代網絡社區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7(1):39-42.
[2]王茹.“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社區教育[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6,18(2):33-36.
[3]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