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云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腸內營養在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中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月將符合入選條件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根據營養支持方式分為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組(EEN組)和全靜脈營養組(TPN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營養指標(PA、ALB和TP)和免疫功能(IgG、IgA和IgM)的差異。結果 EEN組和TP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治療前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E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TP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EE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高于TPN組(P<0.05)。EE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技術性、感染性、代謝性和其他各種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TPN組(P<0.05)。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可顯著改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營養及免疫功能,療效確切且并發癥少,顯著優于全靜脈營養。
[關鍵詞] 早期腸內營養;糖尿病;腦卒中;昏迷;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a)-0060-03
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后因無法自主進食且需要長期營養支持,導致患者并發癥和死亡率極高,是全世界亟待解決的難題[1-2]。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因其消化道完整性尚未被破壞而保留腸道吸收功能,具有行腸內營養支持的基礎,理論上行早期腸內營養是可行的[3-4]。2012年1月—2017年1月該研究對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研究早期腸內營養在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中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診治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以下條件:①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②經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首次起病,24 h內就診,既往無腦卒中和昏迷病史;③無腸內營養禁忌,可耐受腸內營養;④無嚴重心肺血管疾病,排除其他原因導致腦卒中昏迷,近半年內未應用影響免疫功能藥物。根據營養支持方式分為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組(EEN組)和全靜脈營養組(TPN組)。EEN組和TP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資料見表1,在性別、年齡和體質量指數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營養支持方法
EE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24 h內胃鏡下放置鼻空腸營養管至空腸起始段,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腸內營養成分為整蛋白型。TPN組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24 h內給予全靜脈營養,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及其他營養物質。EEN組和TP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均密切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電解質。
1.3 研究指標及檢測方法
EEN組和GE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治療前、后均監測以下指標:①營養指標:包括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總蛋白(TP),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②免疫功能:采用免疫球蛋白評估,包括IgG、IgA和IgM,檢測方法為免疫透射比濁法;③并發癥:包括技術性、感染性和代謝性并發癥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營養和免疫功能對比
EEN組和TP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治療前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無明顯差異(P>0.05);EE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TP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EE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高于TPN組(P<0.05),見表2和表3。
2.2 并發癥對比
EE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技術性、感染性、代謝性和其他各種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TPN組(P<0.05),具體見表4。
3 討論
腸內營養與場外營養相比,營養物質直接經過腸道吸收及利用,更符合人的生理過程,有助于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完整性,腸道細菌感染易位的風險顯著降低[5-6],目前CSPEN和ASPEN等指南均推薦對于無腸內營養禁忌的患者均行早期腸內營養。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因其無法自主進食且患者康復期極長,全靜脈營養支持效果極差且感染性和代謝性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升高,因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腸道完整性未被破壞,理論上適合行腸內營養支持,在保護正常腸道黏膜極屏障功能的同時保證機體足夠的營養物質[7-8]。該研究將符合入選條件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根據營養支持方式分為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組(EEN組)和全靜脈營養組(TPN組),發現EE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TP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EEN組患者治療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顯著高于TPN組(P<0.05),這些證據表明與全靜脈營養相比,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行早期腸內營養是切實可行的,可顯著改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對于無腸內營養禁忌證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應早期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因其病程長,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降低和防治至關重要,研究發現昏迷患者行腸外營養時各種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升高,甚至決定患者的預后,這些并發癥包括長期置管相關感染和機體代謝紊亂等[9-10]。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長期全靜脈營養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并發癥顯著升高,嚴重時導致機體死亡等[11-12],限制其在需要長期行營養支持患者中的廣泛應用。該研究中,EE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技術性、感染性、代謝性和其他各種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TPN組(P<0.05),這些證據表明早期腸內營養較全靜脈營養支持并發癥顯著降低,具有高效安全等特點。該研究中EEN組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行早期腸內營養技術性并發癥為胃鏡留置鼻空腸營養管導致黏膜出血,經壓迫后完全好轉,其他并發癥包括不耐受等,均經調整后完全康復,筆者認為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行早期腸內營養導致的各種并發癥是完全可以避免或調整處理的,臨床應用中針對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對于糖尿病并發腦卒中昏迷患者應早期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同時針對各種可能并發癥積極預防以降低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孔慶芳,李玲.腦卒中昏迷患者氣管切開后并發肺部感染的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2):5555-5557.
[2] 吳超,沈梅芬,徐嵐,等.不同護理方法對腦卒中昏迷患者吞咽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7):2438-2441.
[3] 李小好,尚桂蓮,周志斌,等.早期免疫腸內營養支持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以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6):3006-3008.
[4] 林守虹,陳龍飛.潮汐式腸內營養輸入法在腦卒中后意識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6):4095-4096.
[5] 岳慶峰.食管癌病人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研究進展[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6,23(2):120-123.
[6] 鮑峰,趙平武,王大川,等.賁門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1):73-74,78.
[7] 張曉強,孫凌云,周輝,等.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病人腸內營養乳液治療的效果觀察[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6, 23(4):245-246.
[8] 張帥.腸內營養支持對神經科昏迷患者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0):4-6.
[9] 馬良.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在防治昏迷患者應激性潰瘍出血和感染的療效對比[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6):2713-2715.
[10] 黃耘.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對昏迷患者應激性潰瘍出血和感染的防治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5):56,58.
[11] 成彧.防治早產兒腸外營養相關并發癥的研究進展[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1):53-56.
[12] 蔣奕,吳國豪,韓寓嵩,等.長期腸外營養的合理應用與并發癥防治[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9):709-7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