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得旺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需要確立情感目標的認知內容,和學生情感目標內化的水平層次。還需要教師在歷史教學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即創設促進情感教育的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最終促使學生歷史情感的養成和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感;教育方法
當代高中生受生活閱歷淺,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弱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往往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缺乏客觀的認識與判斷,容易造成對歷史的誤解,產生一些錯誤的觀點,滋生錯誤的思想,如果不加糾正,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們對現實生活、現實世界的正確認識。面對這一形勢,歷史教師必須在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將真實的歷史呈現給學生,而在這個過程中,情感因素顯得特別重要。就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來說,落實情感教育,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目標
從歷史學科的特性可以看出,歷史教學中以傳授基礎知識和智能培養為目標的認知領域和以培養高尚的情操及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情感領域,二者互相滲透、互相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即歷史學科的整體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情感變化作為認知行為的結果來研究,就可以制訂出情感目標的認知內容和情感內化層次,使之變成可操作可檢測的教學目標體系。
首先,確立情感目標的認知內容。它是根據歷史知識對激發學生不同情感體驗的作用來劃分的。就目前新編高中歷史教材而言,絕大部分歷史知識點都飽含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如“商鞅變法”體現出秦國新興地主階層勇于改革、合乎民心、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唐太宗善于納諫表現出知錯就改、服從真理的理智感;周恩來東渡日本“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體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還有敦煌飛天的情韻、蒙娜麗莎的微笑等則滲透出強烈的審美感。可見,歷史學科情感目標的內容應該體現在經過過濾、升華了的人類高級的社會性情感上,可劃分為道德感、理智感、愛國主義情感、審美感四大類,每大類又可劃分為若干細目,可視教學的具體內容而定。根據這種分類,教師在深入研究每個章節每個歷史知識點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內涵,制訂出教學情感目標的具體內容。
其次,確定學生情感目標內化的水平層次。如果說歷史教學的認知目標指的是將知識轉化為智能的各種層次的話,那么情感目標指的是對認知內容的體驗所達到的內化等級,即是經過內心體驗到形成行為規范的連續變化過程。如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時,通過愛國主義者的生動素材,配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首先使學生愉悅地接受刺激,然后讓學生作出滿意反應,接著使學生通過對愛國主義者的事跡、思想的認識,進行內心體驗,逐步對愛國主義內涵、價值觀作出全面而系統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愛國主義人生觀。學生分析判斷歷史人物或所遇到的各種現象是否具有愛國主義因素時,就以此為原則,指導自己的言行。
二、歷史教學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創設教學情境
情感的培養離不開一定的情境,這就好比文學作品渲染氣氛,描寫情景,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增強其藝術表現的張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進入角色,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教育目的。
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善于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把歷史“還原”給學生。講人,個性鮮明;敘事,環環相扣;狀物,細致入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伴隨著教師的思路而動,學生豐富的情感也會溶入其中,與歷史人物神交,參與歷史的發展,從而真正地認識歷史,體悟人生。如講“黃花崗起義”,可以創設一個林覺民深夜揮淚給愛妻寫訣別書的特定歷史情境,使一個“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活靈活現。可見,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是對教材知識的拓展與活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情境的創設,還需要教師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放下架子,要多給學生說話和展示的機會,要學會聆聽,要允許學生“標新立異”,不要搞“一言堂”,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更不要隨意批評學生,不要吝嗇你的表揚,要學會微笑地面對每一位學生,寬容地對待學生的一切,哪怕是暫時的缺點,要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探究,充分張揚個性,在創造的海洋中遨游,插上想象的翅膀,獲得成功的喜悅。而所有的這一切,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教師的情感投入,離不開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離不開彼此的信任。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高中歷史教材在有些地方顯得比較抽象,往往是經過濃縮的書面語,其可以拓展的空間很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而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師生之間的情感對話與交流,情感就象催化劑一樣,有力推動著聯想和想象的發展,與此相對應,當聯想和想象遞升到一定高度時,又會反過來促進情感向更高的階段攀升。“情以物興”,“物以情觀”都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情感與聯想和想象之間的關系。
在教育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愿意根據自己所儲備的知識信息,針對教材的空白之處,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超越時空,走近歷史,與歷史進行身臨其境的接觸,觸動歷史的脈搏,加深對世界的認識,最大限度的釋放自己情感,師生之間距離也會由此拉近,課堂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提高。
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師充滿對學生愛,寓情于理的教學,它使學生在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它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歷史教學的活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整體水平,都會產生更加積極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