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立


[摘要] 目的 探討動機性訪談個性化護理應對骨科糖尿病患者護加強護理意識及控制的效果。方法 選取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骨科接受手術治療且合伴有糖尿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接受動機性訪談個性化教育,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以及自護能力變化情況。結果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個月,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后的相關血糖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自護能力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升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動機性訪談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更加平穩地控制血糖,促進手術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動機性訪談;個性化護理;骨科;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5(a)-0095-02
隨著社會不斷老齡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糖尿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加,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精狀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發病率高達38%,明顯高于正常人群[1],有研究指出,在糖尿病行為護理中,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占整體護理行為的95%[2],從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患者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動機性訪談在鼓勵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應用動機性訪談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間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骨科手術合并糖尿病患者參與該研究中。應用數字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觀察組中男33例,女11例,年齡31~68歲,平均(43.45±16.33)歲,糖尿病病程6個月~5年,平均(3.34±1.12)年,疾病類型:18例為頸椎間盤突出癥,21例為腰椎間盤突出,6例為腰椎骨折。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齡32~69歲,平均(44.35±15.27)歲,糖尿病病程7個月~7年,平均(4.03±2.15)年,疾病類型:20例為頸椎間盤突出癥,20例為腰椎間盤突出,5例為胸腰椎骨折。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需連續6個月。于住院第1周內有責任護士給予第1次面對面干預。收集基準數據,以后連續3個月各1次/月進行干預,共4次,提前通過電話通知患者到糖尿病門診或住院學習室接受健康教育。
1.2.1 觀察組 觀察組根據患者的具體行為變化,制定干預計劃。并給予一對一干預。在第1次干預中,面試官通過個人的溝通技巧與患者進行互動,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對患者的生活習慣、個人喜好以及工作方式等基本情況進行研究,通過與患者之間的協商制定長久的干預計劃,并加以實施,在第2次干預中,需要對患者的家庭治療情況進行了解,評估其家庭操作能力,以對治療方案進行及時的調整,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第3次干預主要集中于對干預計劃給患者帶來的長期好處進行探討,需要重視與患者之間的互動,重點關注過去4個月中患者的行為變化及其健康改善情況,鼓勵患者堅持,隨后的3個月中每月進行電話隨訪,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遇到困難,首先鼓勵患者自我思考,帶著疑問參加訪談,在訪談當日,將患者安排于一個安靜、舒適的門診接受采訪,在采訪前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的工作、經濟收入以及家庭情況等基本信息。①采訪第1階段(5 min):與患者充分溝通和交流,把握患者在疾病控制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通過這一步了解患者所遇到的難題。②采訪第2階段(5~15 min):提出患者目前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其所認為的解決方式,讓患者自行解決而不給予過多的干預。③第3階段(15~25 min):訪談者對于患者在解決問題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探討,提出整改方案,從專業的角度提出新的方案,引導哈U那種作出正確的選擇。④談第4階段(5 min):訪談者再次提示患者:“你覺得難以實施這樣的計劃嗎。如有必要,繼續討論,直到最終達成協議。最后肯定了上一期患者的結果,鼓勵患者進入下一階段干預,鼓勵其努力工作,而不要求患者一定要達到什么程度,使患者能夠感受到在指導下順利完成調整。
1.2.2 對照組 根據糖尿病的相關診療指南,進行常規的集中講座和教育,分4次進行,30 min/次,第1次在住院1周內進行教育,出院后1、2、3個月電話通知患者至住院部學習室再次進行集中教育,其授課內容分別為:糖尿病飲食治療、糖尿病運動治療、血糖監測以及糖尿病藥物治療,在隨后3個月內,進行電話隨訪1次/d,對患者的近況進行了解。
1.3 評估指標
1.3.1 血糖監測 分別在入院時、術后3、6個月對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進行監測。
1.3.2 糖尿病自我護理能力評估 使用糖尿病自我護理行為量表進行評估[3],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囑用藥,血糖監測,足部護理5項目, 總分13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具有更強的自我護理能力[4]。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進行分析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個月,觀察組的相關血糖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糖尿病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個月,觀察組的自護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endprint
3 討論
動機性訪談個性化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年齡,疾病,教育,情感,家庭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綜合評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來充分關心患者[2]。糖尿病發病率不斷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所以需要給予必要的行為干預,對于骨科手術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糖有利于術后更好的恢復,促進手術療效,而健康教育則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5],動機性訪談個性化護理將常規護理與患者的自身特點相結合,對患者的自信矛盾情緒予以充分挖掘,使其行為變化的動機增強,而在此過程中又能夠尊重患者的個人情緒需求,提高其對健康意識的追求,使其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通過該研究結果發現,動機性訪談對于糖尿病患者的行為改變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3]。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后的自護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動機性訪談個性化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斷升高,如何使得患者的自護能力提高成為了廣大醫護者所關心的問題,應用動機性訪談模式,能夠有效調整患者的內在動機,從內源性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并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效力。有研究表明[6]應用動機性訪談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的疾病認知水平,認知水平提高后能夠促進患者的行為變化動機,目前動機性訪談還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如:疼痛的控制領域,在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在不同階段出現的心理變化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計劃,滿足患者對于糖尿病知識的渴望,而提高其自護能力,同時在干預過程中需要重視家屬支持的作用,以及對患者的行為進行監督的監督作用,強化宣教的內容,并不斷改變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
綜上所述,觀察組干預后的血糖情況明顯較對照組改善,充分說明了動機性訪談能夠顯著加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更平穩地控制血糖,促進術后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勤容,陳育群,吳麗琴,等.規范化管理糖尿病護理小組提高專科護理質量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4(1):27-29.
[2] 孫勝男,趙維綱,董穎越,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29-233.
[3] 林小紅,呂麗雪,葉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18-20.
[4] 劉玉芹,樊學英,王俊英,等.糖尿病聯絡護士在非糖尿病病區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7):2419-2422.
[5] 范福玲,徐琳.糖尿病連續性護理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22):1674-1677.
[6] 王詠梅.多樣性護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4):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