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鳳芝++++李文龍
【關鍵詞】河北大學博物館;秦代;銅權;兩詔
【摘 要】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秦代銅質斤權,體形如鐘,重220克,比現有資料記載的最小斤權226克還要輕。其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兩份詔書,是秦代在全國實行統一度量衡制度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秦代銅權,為高體,圓肩,小鈕,薄壁空腹無底,外形如鐘。高6.2厘米,底徑5.3厘米,鈕高0.7厘米,重220克。銅權表面淺磨17道棱,棱間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兩份詔書,詔書布滿銅權表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詔書共7行40字,詔書內容:“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圖一)另一面刻秦二世元年(前209)詔書,共10行60字,詔書內容:“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余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圖二)迄今所見秦統一后的權衡器都刻著這兩份詔書,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秦始皇統一時鑄造的刻有40字詔書,二世登基后又加刻了60字詔書;一是二世鑄造直接刻上兩份詔書。我館收藏的這枚秦權屬于后一種情形。
早在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命令,并監制了一批度量衡器發往秦國各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為發展經濟,維護正常的統治秩序,以詔書的形式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法令,把商鞅制定、在秦國實施了一百多年的度量衡制度推廣到全國。
秦統一度量衡時并沒有對銅權的外形做統一規定,加上鑄造時一權一范,所以秦權有著多種形制。最常見的形制有實心扁圓半球形、實心扁圓瓜棱形及高體空腹鐘形權,還有數量極少的特殊形制的秦權,如1974年冬在內蒙古敖漢旗出土的圓梯形鐵權[1]。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即為高體空腹鐘形權。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核心是統一量值,秦權的量值有120斤、30斤、24斤、20斤、16斤、8斤、5斤和1斤等多種。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和校驗制度,所有的度量衡器具在領用前都必須經過官府校正,而且每年至少校正一次。云夢睡虎地秦簡中的《秦律·效律》詳細規定了度量衡器具允許出現的誤差范圍,超過這個范圍,負責管理權衡的官嗇夫要受到懲罰[2]。
據巫鴻先生研究,秦代使用的衡制量值,不是單一的標準值,小型權量值每斤約合今天的250克上下,大型權量值偏高,每斤約260克,有些大型權的量值甚至高達每斤270克。到秦二世時權的量值減少,一斤權的量值約為今天的243克左右,目前發現的最小的一斤權只有226克。巫鴻先生認為,造成大型權與小型權量值差距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小權在秦代使用范圍不同,大型權尤其是重120斤的石權,是用來收田租的,量值高對國家有利,小型權更多是用來稱量貨幣,量值低對國家有利[3]。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兩詔斤權只有220克,比巫鴻先生所提到的最小斤權226克還要輕。因此筆者把這件藏品介紹給大家,以期對秦權的研究補充新的資料。
[1]敖漢旗文化館.敖漢旗老虎山遺址出土秦代鐵權和戰國鐵器[J].考古,1976(5).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115.
[3]巫鴻.秦權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4).
〔責任編輯:谷麗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