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嬌 張 鵬 通訊作者:王 檀
王檀應用助陽補肺湯加減治療間質性肺疾病
王海嬌1張 鵬1通訊作者:王 檀2
王檀;助陽補肺湯;間質性肺疾病
王檀,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肺病的研究,擅長各種肺部感染、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肺癌、肺部疑難疾病,治療時采用中藥局部外敷、熏洗(足浴)、口服中藥的療法,療效顯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診療方法。間質性肺疾病種類繁多,具體分型需肺部CT、纖維支氣管鏡、活檢、血氣分析等檢查共同診斷。多數患者不能明確其分型,因此西醫主要運用激素治療,且治療作用不明顯。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生于各種人群,但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預后較差,確診患者平均生存期一般為3~6年,仍是世界性難治病。研究表明,中醫藥在間質性肺疾病治療上有一定優勢,如能及早應用中醫藥治療此類疾病,能較好地逆轉炎癥反應過程。王檀教授對此疾病的治療有獨特見解,且療效顯著,筆者有幸師從于王檀教授,現將其診療經驗整理如下。
肺痹之名始載于《黃帝內經》。五體痹日久不愈,五臟精氣不足,加之復感風寒濕氣,五體痹內傳相應之臟,發為五臟痹,入臟者預后較差。風寒侵襲肌表,失治、誤治內舍于肺,而發為肺痹。臨床表現為喘促、胸悶、呃逆,病因病機為風、寒、濕、熱等邪阻滯絡道,日久正氣耗傷,腎精不足。《內經》之后,很多醫家論述此病,但大多不詳細,直到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系統論述了此病的理、法、方、藥。何夢瑤所著《醫碥》在前人基礎上新增內風成痹:“內生之風亦為痹,內風者,熱氣之疾者也,熱盛亦生濕、生痰矣。熱甚則血枯,死血阻塞經隧,則亦不通而痹矣。”
王檀教授從整體觀念、臟腑辨證出發,根據本病臨床特點、病程,認為肺痹之肺腎虛冷、經絡痹阻所導致的氣機壅塞不通,與間質性肺疾病中的進行性呼吸困難、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相類似,故將間質性肺疾病歸屬為“肺痹”范疇。肺痹是指在肺氣虧虛的基礎上,外邪或(和)內邪侵肺,邪不得泄,留著不去,致肺氣痹塞、宣肅不行而形成,臨床表現為胸中憋悶、喘促、氣急、劇咳、口唇爪甲青紫等。
肺痹的病因包括內邪與外邪。外邪包括風寒濕邪、空氣污濁、五體痹久;內邪包括痰飲瘀血、內生風火。風寒濕邪先犯衛表,衛陽內郁,營陰內滲,肺氣先受其困,津化為痰飲,痰飲夾寒濕,內困于肺;反復吸入粉塵、氣體及微粒有機物留著于肺;風寒濕邪夾凝滯之痰飲瘀血,內舍于肺。素體陽虛,久病陽氣衰少,內生寒濕,寒則氣滯、血澀,痰飲瘀血留滯于肺而成肺痹;肝陽偏亢或精虧陽亢,致風火內盛,風火上逆則肺不肅降,津血水滯留于肺而成肺痹;火熱盛則生濕生痰,熱則血枯,痰濕死血阻于肺之經隧,則成肺痹。肺痹的病機關鍵為肺腎虛冷,痰飲、瘀血膠結。肺痹發病的基礎為肺氣不足,且以肺中虛冷為主;宣發不及則津、血、水不能周而下行,治節不行則臟腑之氣逆亂。
王檀教授根據多年教學與臨床經驗,從肺痹的病因病機著手,立溫腎助陽為大法,創立助陽補肺湯加減治療肺痹穩定期,效果顯著。助陽補肺湯組成:熟地黃10 g,鹿角膠15 g(烊化),炙麻黃6 g,白芥子10 g,肉桂15 g,干姜10 g,豨薟草30 g,甘草5 g,威靈仙10 g,海桐皮15 g,蜂房5 g。方中重用熟地黃養陰補血,填精益髓,此為“陰中求陽”之法,使陽氣生化有充沛的根本;配用鹿角膠,填精補髓,強筋壯骨,借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黃以養血,兩藥配伍,滋補營血、溫補腎陽,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寒痰凝滯,非溫通經脈不足以解散寒凝,故以肉桂、干姜溫中有通,以治其標,共為臣藥。炙麻黃開腠理以達表;白芥子性辛、溫,可溫化寒痰,通經絡,利氣機;豨薟草能祛風濕,通經絡,《本草求真》言其主治肝腎風濕見四肢麻木、筋骨冷痛、腰膝無力等癥[1];威靈仙有祛風濕、通絡止痛之功,《本草新編》言其味苦,氣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入各經絡;海桐皮有祛風濕、通絡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本草求真》言其辛苦而溫,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行經絡以達病所;蜂房有攻毒殺蟲、祛風止痛之功,《本草經集注》言其味苦、咸,平,毒,主治驚癇、寒熱邪氣、癲疾、腸痔;六藥與溫補藥同用,補而不膩,共為佐藥。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一以溫補腎陽不足,一以通絡、化痰、散結。腰膝酸軟者加枸杞子;口渴、咽干者加麥冬;汗多者加知母。
患者,男,50歲,2016年4月11日初診。主訴咳嗽2年余,加重3周。現病史: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咯痰,后到某婦女兒童醫院就診,行CT檢查,診斷為間質性肺炎,給予紅霉素、頭孢等藥物治療(具體不詳)。22 d后癥狀好轉出院,1個月后咳嗽加重,于吉林某醫院行支氣管鏡、胸部CT、肺功能等檢查,診斷為間質性肺炎,后服乙酰半胱氨酸顆粒2個月,癥狀好轉。2個月后,咳嗽復發,到北京某醫院診斷為間質性肺炎,服用金水寶膠囊3個月,癥狀改善不明顯。3周前無明顯誘因加重,今日為求系統治療,遂到門診就診。癥見:咳嗽,晨起加重,遇冷空氣加重,咯痰,色白帶有泡沫,量多,質黏,難出,喘促,活動后尤甚,胸悶氣短,納可,眠差,夢多,大便成形,每日2次,夜尿頻,陰囊潮濕,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滑。西醫診斷:肺間質纖維化。中醫診斷:肺痹(肺腎虛冷,痰瘀痹結)。治宜化瘀通絡,溫補肺腎。方選助陽補肺湯加減。藥物組成:熟附子12 g(先煎),炒白術30 g,茯苓15 g,干姜15 g,生曬參10 g,炙甘草5 g,鹿角膠15 g(烊化),炙麻黃6 g,白芥子10 g,桂枝15 g,威靈仙10 g,蜂房5 g,三七10 g(沖服),豨薟草30 g,海桐皮15 g。10劑,水煎服,每劑取汁300 mL,每次100 mL,每日早晚分服,1劑/1.5 d。
2016年4月26日二診:咳嗽,晨起明顯,咯痰,色白,量可,咯后易出,活動后喘促減輕,胸悶氣短明顯好轉,納可,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將上方熟附子改為6 g,20劑。水煎服,按上法服用。
2016年5月26日三診:偶有咳嗽,咯痰,色白,量不多,易出,偶有活動后喘促、胸悶,食可,眠可,大便成形,每日1次,小便可,舌質紅,苔白,脈弦滑。復查胸部CT顯示:肺間質炎癥基本吸收。于二診方中加桃仁10 g,紅花10 g,20劑。水煎服,按上法服用。3個月后隨訪,病情穩定無復發。
王檀教授中醫功底深厚,博覽群書,多年來潛心研讀,思路新穎,善于總結與發現,用助陽補肺湯加減治療肺間質纖維化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了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改善疾病的預后。
[1]趙東凱,王檀.應用助陽通痹湯治療間質性肺疾病(肺腎虧虛,寒瘀阻絡型)4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8):83,85.
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