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俊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026-01
小學生階段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發展迅速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身心變化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不足,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出現心理疾病,這就需要排除他們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障礙,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這是我們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簡析小學生心理缺陷的表現、成因及“治療”方案。
一、主要表現
1.依賴
這種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上,如穿衣系鞋帶,整理書包都靠家長。二是學習上,不愿自己動腦筋,稍有挑戰性的題目,都等待著老師的講解或他人的結果。三是情感上,受到夸獎就有信心,受到批評就沮喪。
2.自卑
這是因為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當發現自己智力、能力不如別人時,產生悲觀,失落情緒。對自己缺乏信心,覺得自己不如人,低人一等。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行為萎縮。
3.孤獨
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往,把自己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不易接受外來事物,做事膽怯,畏縮不前。
4.嫉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總想事事占先,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比自己強時,表現不悅、不能面對事實、怨恨、憤怒,甚至有破壞性的負面情感。
二、主要成因
小學生出現這種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長的失衡
小學生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閱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都遠不如成年人。這種身體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使小學生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產生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誤區
過分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分數、升學,不重視孩子的品德培養和社會行為規范的培養。當孩子的高期望與孩子的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愿望強加于孩子,讓他們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郁的心理疾患,導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全。
3.學校教育的誤區
為追求升學率,打造品牌效應,學校和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分數便成為評判學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與惱無人關心,他們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
4.社會環境的影響
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社會上的各種思潮沖擊著學校,純潔的教育內容與復雜的社會生活形成強烈的反差,導致學生陷入困惑,思想混亂,情緒波動。
三、主要方案
1.克服依賴心理——自強自立
孩子要有作為,必須從小克服依賴性。首先家長不要什么事都包辦代替,讓他們自己處理好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獨立調節自己的行為;其次,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從挫折和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在學習中,教師不必把所有的知識都羅列出來,適當的給學生留一些知識點,讓他們自己去獨立思考,自己去解決;第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去追求知識,去探索思考,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樂學,善學,學得積極主動。因此,教師要創設機會與情景讓學生實現自己的興趣。
2.消除自卑孤獨的心理——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主要是身理的原因,遭受挫折和心理的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等。消除自卑孤獨心理的關鍵是對自己現成力量感到滿足,教師要幫助學生來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作出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最后引導他們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過勤奮努力,在各方面做出成績來。
3.化解嫉妒心理——充滿陽光活力
教育學生善于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客觀地對待自己,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走出自己狹隘的圈子,具有寬廣的胸懷。正確對待別人的進步,正確看待榮譽,正確估計自己的優缺點。在班級建立公平、友好的競爭機制,依靠能力與智慧,在競爭中提高。教師要對那些暫時落后的學生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意,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信心。
因此,只要我們從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入手,因人施教,對他們多一份愛心、耐心和信心,就能有效地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