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良 王丹
摘 要:案件質量既是評估司法體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又是檢察官績效考核制度運行的基本依據。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轉變檢察官的工作思路并促進辦案質量提升,如何利用案件質量評查倒逼案件質量上升,是學界和實務界正在積極探索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司法責任制改革 司法風險 案件質量評查
一、案件評查工作現狀
以湖北省保康縣人民檢察院案件評查為例,該院采取自評與重點評查相結合,堅持程序法和實體法相結合,以“一案一表”方式逐一檢查和評定,評查結果分優秀、合格、瑕疵及不合格四個等級并予以通報。三年來該院重點評查了63件案件,評出優秀案件15件,合格案件48件,分別占參評案件的24%和76%,無瑕疵案件和不合格案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該項工作的不足:
(一)案件評查標準不易把握
實踐中,因檢察業務種類各異,適用法律不盡相同,案件評查標準缺乏統一性、權威性和說服力,造成基層案件評查效率低,影響評查效果。目前,依托該院案管部門制定的評查標準除參考上級檢察院方案外,均來自上年實踐,至于何時才能摸索出完善且滿足該院工作需要的標準也未可知。
(二)案件評查流于形式
實踐中,參評案件或多或少會有程序性或實體性問題。基層檢察官承擔的辦案任務和綜合事務繁重,整改會增加他們的工作量,部分檢察官對案件評查有抵觸情緒。另外,在內部監督模式下,部分評查人抹不開情面,對案件存在的問題避重就輕,導致評查效果不理想。再者,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評查結果空話套話一大堆,案件評查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案件評查不客觀、全面
雖然案件評查的內容和范圍豐富而廣泛,但操作中,程序性瑕疵較易發現,實體性問題發現和糾正起來都相當難。重點評查案件全是自偵、不捕、不訴等影響巨大和社會關注度高的非常規案件,除此之外的案件雖然要求自評,許多承辦人圖“省事”,一案一評的要求未認真執行,評查結論的覆蓋范圍不夠廣泛。
(四)案件評查的轉化效果不佳
通過該院近三年的案件評查效果來看,評查結果的轉化運用不到位,成效不明顯。每年的案件評查結束后,案管部門都會要求各業務科室對評查出來的問題進行整改,部分瑕疵也得到改善,但屢改屢犯的情形時有發生。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剖析
(一)制定標準并嚴格實施均有局限性
司改后,案件評查還沒有統一標準,案件評查方案多由案管部門制定,由于案管人員平時不涉獵具體業務,導致評查標準的制定水平參差不齊。而案件評查人在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上存在差異,沒有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評查標準作為指導,就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執行上的偏差。
(二)案件質量評查激勵機制不健全
從該院案件質量評查工作來看,案件質量出現問題,只需案件承辦人及辦案部門認真分析,落實整改,而案管部門只需將評查結果及整改落實情況進行通報即可。整個活動過程沒有相應的獎懲措施,即使有,也多是口頭表揚和不點名批評。
(三)案件評查結果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一是司改工作雖已全面鋪開,但一直以來沿襲的工作方式難以更改,承辦人把案件評查僅僅當成一項任務去完成,自然對評查結果不甚在意。二是單位為保護承辦人的工作積極性和自尊心,通報的評查情況只點問題不點人,為承辦人“屢教不改”提供了環境。三是責任追究制度不全,對評查人的“走馬觀花”沒有嚴格追責,內部執法監督流于形式。
(四)全面、深入評查案件難以實施
一方面,檢察業務廣泛,較深層次地評查實體性問題需要過硬的業務能力,種種原因導致實體性問題難以評出;另一方面,評查案件數量多、時間緊,評查人沒有足夠時間查深查細,故而實體性問題經常被忽視或一帶而過。
(五)案件評查缺乏立體化模式和長效機制
一是基層案件評查均是內部評查,忽視了外部監督的作用。如該院2015年與市內其他檢察院進行的案件交叉評查,各承辦人表現出極高的參與性,整改效果也十分顯著。二是基層檢察院的案件評查均是依目標管理責任制的要求被動展開,很少自覺啟動該工作,沒有形成長效機制。
三、司法責任制背景開展案件評查工作的建議
(一)制定全面、操作性強的評查標準
建議各地負責制定評查方案的部門除參考上級單位的方案外,還應征求各科室業務骨干的意見,甚至是全程參與,使制定的評查標準能覆蓋不同的檢察業務,不僅能兼顧程序和實體,還能囊括檢察執法全過程,具有操作性。
(二)加強案件評查隊伍建設
一是深化對案件評查的認識。要讓每個檢察官認識到評查不是目的,而是監督和服務手段,核心在于提高檢察官業務素質和執法辦案能力,貫徹從評查看質量、從質量看素質、以素質保公正、以公正促和諧的案件評查宗旨。二是案件評查的過程就是找案件質量的“茬”,這就要求將案件評查作為司法體制改革后辦案的必備程序意識深入內心,切實強化評查工作。三是評查人應從業務素質高、辦案能力強且政治素質過硬的業務骨干中抽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案件評查人才庫”,根據需要對案件進行常態化、專業化評查。
(三)雙管齊下,嚴格責任追究
要將評查組重點評查和承辦人自評相結合,保證評查不漏一案,要求做到承辦人自評案件時做到客觀、實事求是,對不認真執行一案一評要求的情況通報到個人,督促落實整改。嚴格“誰評查、誰負責”制度,對于評查人未評出或不提出問題的案件,除責令其重新評查外,還要對其追責,杜絕虛假評查。
(四)用活案件評查結果
在案件評查中,要故意“小題大作”,要求各承辦人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問題進行“攻關”,將錯誤的再發率降至最低。同時,案件評查不單是糾錯,更應注重評選優質案件,對優秀案件承辦人給予肯定和表揚,亦或是物質獎勵,激勵干警自覺增強辦案質量意識。要建立以員額制檢察官執法檔案為載體的綜合考評體系,將案件評查結果與檢察官業績評價、崗位考核、年終評優、干部任用掛鉤。
(五)拓展多樣化評查方式,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與公安、法院等執法單位互動,開創性地引進第三方參與評查,強化外部監督,擴大辦案透明度,推動案件質效與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二是把階段性活動變為常態化工作,將專項評查與日常評查相結合,持之以恒,促使案件質量逐年上升。三是加大基層檢察院交叉評查、上級院抽查的頻率,通過評查找差距,研究其他檢察院辦案方法,助推執法規范化。
(六)結合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搞好網上評查
自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全面運用以來,案件承辦人網上辦案情況也應納入案件評查范圍,對于未在網上辦案的應實行一票否決。一方面,案管部門要利用好、發揮好流程監控的巨大作用,全面監控網上辦案流程、網上法律文書制作及審批、網上法律文書的用印打印痕跡,防止線上線下執法辦案兩張皮現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互聯網、微信群,針對案件辦理情況及節點進行溝通,及時、準確地提醒、提示和預警,保證發現的問題能隨時糾正,為案件質量保駕護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