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鳳
摘 要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在教學中我們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價值取向,又要開掘教材蘊藏的資源,從而使教材立體起來,鮮活起來,豐富起來。通過“改、組、編”等教學實踐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課程創生,以期實現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的目標。
關鍵詞 新課改 語文課程 創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077-02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材料,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載體,是開放性學習的依托。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角色重新定位,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無條件的執行者,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者,即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價值取向,又要挖掘教材蘊藏的資源,從而使教材立體起來,鮮活起來,豐富起來。以達到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
一、改一改
1.改變體裁。如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向學生提出一個很有創意的做法:“假如你是一位市場的開發者,在產品展銷會上,你要把自己的新產品讓客戶了解,受到青睞,需要一份新產品說明書。請你寫一份新產品說明書。我們手頭人人能夠利用的資料就是課本,咱們認認真真地讀一讀,看誰的說明書更符合要求。”這樣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生活化的語言運用情境,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課文內容得到了較好的理解,學生的閱讀個性得到張揚。
2.改變人稱。例如,《鯨》一文主要是介紹鯨的一些特點。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組運用第一人稱來介紹鯨的某些特點。敘述時學生十分投入,仿佛自己就是一條鯨了。有的學生這樣敘述:我是鯨,因為我的體形像魚,所以人們把我和我的同伴都叫鯨魚。其實,這是個天大的錯誤。因為很久很久以前,我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都生活在陸地上,只是后來由于環境的變化,才逐漸搬到了大海里。先是淺海,然后是深海,慢慢地適應了海洋生活,體形也隨之變化,前肢變成了鰭,后肢完全退化,尾巴也成了鰭,最后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模樣。大家都知道,這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將會被無情地淘汰。我們改變體形,那是為了生存的需要,這本來也是無可非議的事。如果說古人由于受當時科學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我們不太了解,管我們叫鯨魚,尚且可以理解的話,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那么多的人叫我們是鯨魚,真是氣壞我們了。今天,在這里再次鄭重聲明,我不是魚類,和人類一樣同屬哺乳動物。同學們,你們今后可要記住了。這樣通過變換人稱,讓學生進入角色。由于學生此時設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已融入到課文中去,所以特別有利于激發積極性,有利于體驗成功的喜悅,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二、組一組
1.相同類型組合。如在進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我發現本單元《只有一個地球》和《宇宙生命之謎》,加上《積累·運用》的口語訓練都是有關探索宇宙生命、保護地球環境的知識,而第六單元的《鹿和狼的故事》也是保護環境中的生態平衡問題的課文。于是,把《鹿和狼的故事》提到第三單元來完成,既鞏固了課上所學知識,又降低了教學難度,效果很好。
2.相同體裁組合。都是看圖學文,一篇是《師生情》,一篇是《親人》,通過兩課的學習,我逐漸教給學生一些觀察圖畫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情,想象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根據圖上的內容,想象圖外的有關內容;把人物與背景聯系起來觀察……此時,如果能讓學生進行一些看圖寫話的練習,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第一單元的習作內容是進行自我介紹,而第五單元的習作內容恰好是看圖寫話,于是,我把第五單元的習作提到第一單元來完成,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編一編
1.課文改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是中外長篇名著中的精選片段,有些課文的結尾“言盡意不盡”,看似結尾,卻雋永無窮,這就為讀者創造了一個遐想馳騁的空間。對于這樣的課文,我們可以啟發學生變換新的視角,從這個新的視角出發,重新思考、拓展,重新組裝和再創造,使這些已經流傳很久的故事具有新的內涵。
例如在教《群鳥學藝》一課,最后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森林里要舉行“鳥居展”。很多鳥在小燕子的窩前流連忘返,希望小燕子介紹它的窩是怎樣搭成的。你能當小燕子來介紹一下嗎?要是鳳凰也來到了“鳥居展”,小燕子會向她說些什么?要求以課文為材料,選擇合作伙伴討論:小燕子可介紹些什么(選址、壘窩的方法步驟,優點說明等)。討論后,小燕子上臺介紹,其他學生做群鳥、記者、鳳凰老師等,教師相機點撥,重點朗讀。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很輕松地理解了表示先后順序的詞的作用,燕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燕子搭的窩漂亮、結實、暖和的特點。燕子看到鳳凰也來了,對鳳凰表示感謝。再請做鳳凰的同學給小燕子寫評語。這種做法,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文路,有效地整合在教師設計的板塊之中。在“森林鳥居展評比”的閱讀情境下,學生的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位置,使教材的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很快地理解。教師有效地幫助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與其產生情感共鳴。在“鳥居展”現場,學生與教師成了“群鳥”“記者”“鳳凰”,還有“燕子”,在生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里,學生感受到了燕子學習和做事的品質,與作者的情感融合共振了。那些充滿童稚的“評語”正是學生個體對課文的獨特回應。
2.課堂生成。又如《麻雀與燕子》,文本的主要內容是:一只燕子看到一只麻雀在它的窩里,燕子飛去找來很多朋友,他們把燕窩封了起來。而燕子卻還在窩邊唱著歌,繞了幾圈后便飛走了。在讀后談感受時,有的學生說:“我覺得這只燕子很殘忍,它把一只麻雀活活地封死在自己的窩里。”有的學生說:“我不喜歡這只燕子,因為它很殘忍,我也不喜歡這只麻雀,因為它想不勞而獲。”有的學生說:“我也不喜歡這只燕子,因為燕子與麻雀都是鳥類,它們應該互相幫助。”……針對學生的交流,我改變教學的程序,引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我們重新改編麻雀和燕子的故事,讓麻雀與燕子都變得可愛起來。于是學生動筆改編故事。這樣的課堂,生成的不僅僅是語言,學生在語言的演練中,自然地進行著人世間最崇高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這樣的課堂,是語文教學永恒追尋的美好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