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 張佩國 張瑞強
摘 要: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機關羈押必要性審查權,是對檢察權配置的優化與完善,更是加強人權保障的重要舉措,充分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實行公開審查,增加了公開性和透明度,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進一步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公平公正。
關鍵詞:羈押必要性審查 公開審查 程序
我國沒有規定獨立的羈押制度,羈押是一種在逮捕、拘留決定以后,依附于拘留、逮捕的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當然狀態,不是一種獨立的強制措施。在我國,逮捕即意味著一個人可能會被長時間的羈押。一個案件有法律依據的訴訟過程可能會經歷一兩年的時間,導致犯罪嫌疑人長時間失去人身自由成為常態,有時甚至會出現刑期倒掛現象。刑事訴訟法將偵查過程中的逮捕強制措施納入刑事偵查活動的組成部分,使逮捕依附于刑事追訴活動,成為為偵查活動服務的工具,有時甚至會成為一種獲取“有罪供述”的偵查手段。[1]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及公開審查概要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確立
長期以來,對是否有繼續羈押必要的審查,主要依靠辦案機關來進行,沒有第三方監督機制,加之羈押具有天然的訴訟便利性,使得辦案機關自行對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的動力不足,因此刑事訴訟中以捕代偵,一押到底等現象普遍存在,嚴重損害了司法公正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93條初步確立了我國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填補了相應的立法空白,是對我國羈押制度的重大變革,對于改變以往以捕代偵、以捕代罰、一押到底甚至于超期羈押等弊端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了《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進行公開審查,減少了羈押的行政審批色彩,實現了審查行政化向審查司法化轉變,體現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司法屬性,彰顯了程序正義。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之公開審查的內涵
羈押必要性審查之公開審查是指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案件有重大社會影響或有爭議,經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批準后,對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繼續羈押必要進行的公開審查活動。通過召集辦案部門,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法定代理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和其他有關單位、人員共同到場,公開聽取各方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需要繼續羈押的意見和理由,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保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公正性,從而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公開審查是《規定》確立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方式之一,雖非必經程序,但因為其具有“庭審”特點,有明顯的司法屬性,因此,具備程序上的獨立價值。之前有的地方將這種審查方式稱為“聽證”,但是 “聽證”從性質上講是一種行政執法程序,不符合羈押必要性審查司法屬性的特點。因此,《規定》中將其稱謂為“公開審查”。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之公開審查的必要性
1.有利于規范司法行為,保障公平公正。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適宜繼續羈押,必須通過一定的標準來判斷。而如何掌握或者使用這一標準,直接影響著結果的公正性。通過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實行公開審查增加司法的透明度,讓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可以使司法人員摒棄一些長期形成的司法陋習,樹立程序意識、責任意識、人權保障意識,進一步規范司法行為,以公開促公正,以規范促公正。
2.有利于保障程序正義,促進社會和諧。通過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的公開審查,讓包括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內的各方當事人參與到羈押必要性審查中,讓其充分參與,充分了解,使得近距離感受到公平正義,可以有效消除各方當事人因不了解羈押必要性審查而產生的隔閡和誤解,提高各方當事人及社會群眾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信任度,有利于修補被破壞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對抗,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3.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保證實體公正。實體公正是案件質量的生命線和根本保障。公開審查的案件是有重大社會影響和有爭議的案件,通過公開審查,使各方當事人充分發表意見,并進行舉證和質證,有利于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準確查明案件事實,歸納爭議焦點,對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羈押必要性進行準確判斷,從而更有利于保證案件實體公正,保障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質量。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之公開審查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目的就是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使其免受不必要的羈押,節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維護公平正義。堅持合法性原則是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內在之意,也是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根本保障。因此,公開審查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嚴格遵循合法性原則,堅持實體合法與程序合法并重,突出體現程序合法。
2.公正原則。對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實行公開審查,其核心目的就是在于通過公開促公正。因此,必須充分保證參加公開審查程序的各方都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 不應歧視性對待某一方,同時可以邀請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參加,通過引入第三方制約因素,增強公開審查的公正性。
3.公開原則。公開、透明是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公開審查程序的應有之意,應當說,充分地公開、透明既是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公開審查的基本原則,也是其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若假借“公開”之名,而行秘密之實,則是對法治的背離,對人權的摒棄,只能滑落到人治的深淵。
4.有限原則。考慮到司法效率,公開審查不應是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必經程序,公開審查案件的數量不宜過多,對于能夠適用書面審查的,就可以不進行公開審查。公開審查應當只限于有重大社會影響或者有爭議的案件,而且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除外。
四、羈押必要性審查之公開審查的程序構建endprint
1.啟動方式。按照《規定》的有關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可以依職權啟動,也可以依申請啟動。對公開審查程序的啟動方式,因為沒有特別規定,筆者認為應當與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啟動方式相同,既可以依申請啟動,也可以依職權啟動。鑒于公開審查屬于特殊程序,參加人員涉及各方當事人和社會人員,應屬于重大司法活動,其啟動權限其不應屬于獨任檢察官(案件承辦人)或檢察官辦案組,而應屬于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因此,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收到申請或擬依職權啟動時,應當報請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后進行公開審查。
2.主持人。公開審查程序主持人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派員擔任。理由有二:一是《規定》明確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歸口辦理,偵查監督、公訴、偵查、案件管理、檢察技術等部門予以配合,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是辦案主體,理應在公開審查中起到主導作用;二是根據法的正當程序的要求,公開審查程序主持人應當保持中立性和獨立性,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相對于其他部門更加獨立,更加超脫,而且從犯罪嫌疑人拘留到二審生效這段被剝奪人身自由的時間里都處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監督的實際情況,由其派員主持公開審查程序,有利于實現公平、公正的程序價值。[2]
3.參與人員及結構。公開審查程序的參加人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案件的相關當事人;二是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參與監督的社會公眾。公開審查當事人是指與公開審查案件有利害關系而參加羈押必要性公開審查程序的訴訟主體,包括偵查機關代表、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為保證公開審查的公正性和廣泛性,在公開審查參加人的結構問題上,可以讓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具有特定身份代表和普通公民代表參與公開審查會。如可以邀請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以及專家、學者,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社區負責人員參加。邀請上述人員參加羈押必要性公開審查,不僅有助于提高審查的公信力,而且有助于他們進一步了解檢察機關的這一新增職責,提高檢察機關的正能量。
4.審查內容。公開審查程序應該按照序應按照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辦案部門代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的順序進行發言或舉證,質證內容應緊緊圍繞是否具有羈押必要性進行。檢察機關可以對已經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期間是否存在繼續羈押的必要性進行量化分析,量化指標可圍繞定性、量刑、主觀惡性、悔罪表現、身體狀況、監護幫教條件等方面規定。
5.地點選擇。由于公開審查要求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參加,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在看守所內,一般人員不宜隨意進入看守所。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所參加公開審查會,需要警力押解和看押,司法成本較高,又有一定安全隱患和風險。筆者認為,可以利用人民檢察院與看守所的遠程提審視頻系統來實現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參會的目的,讓其通過遠程視頻系統來闡述和發表意見。因此,公開審查的地點應以人民檢察院司法辦案區為宜。
6.流程。決定舉行公開審查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應當及時告知有關參與人,公開審查的時間、地點、注意事項等,重大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還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等方式向社會發布公告。公開審查開始后,首先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承辦人介紹案件基本情況,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原因、舉行公開審查的事由等。其次按照偵查機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的順序依次發表對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應當變更強制措施的意見。再次各方可以提供證明其意見的有關證據,并對對方觀點進行質證和辯駁。整個過程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承辦人主持,并將各方意見記錄在案。[3]
7.公開審查意見的效力。公開審查會后,公開審查主持人應會同其他公開審查人制作羈押必要性案件公開審查的公開審查報告,隨同公開審查筆錄一同呈報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公開審查報告應重點寫明公開審查過程中各方的一致性意見或者歸納的爭議焦點,并提出是否繼續羈押的建議。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根據公開審查報告中的意見討論做出最終決定。
注釋:
[1]楊傳強、李云鵬:《論聽證式羈押必要性審查模式的構建》,載《西部法學評論》2013年6期。
[2]曹立:《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程序研究》,http://www.fyfzw.cn/a/jianchashixian/2013121053813.html,訪問日期:2017年3月28日。
[3]李文博:《羈押必要性審查聽證制度研究》,載《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