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衛民
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當下司法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有關這一制度目前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這源于論者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所面臨的問題的本質,和對美國辯訴交易制度的產生背景及制約因素的誤讀。
程序的效率化并不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基本內核。首先,有效落實對被追訴人的實體權利供給,即給予其從寬處罰的優待,應當成為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首要目標。其次,程序權利供給,即保障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符合性和充分性,是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潛在需求。最后,程序的效率化并不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根本追求,而只是這一制度的附隨效果,至多是一個從屬性目標。
將交易式協商程序作為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主要抓手,簡單地將辯訴交易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進行程序上的對接,是一種錯誤的理論認識。第一,中美兩國刑事審判所面臨的壓力迥異。第二,在中美兩國,認罪認罰對控辯雙方的功效不同。第三,中美兩國刑事程序的保障條件不同。
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有效解決處罰優待這一實體權利的供給不足,以及保障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符合性和充分性等程序權利供給問題,故具體的改革要圍繞此二者展開。在實體法層面,應進一步對符合認罪認罰從寬的量刑情節、從寬量刑幅度進行明確化和合理化,建立認罪認罰與從寬處罰之間的強制性對應量刑法則。在程序法方面,應進一步加強被追訴人在偵查程序中的權利保障,合理設定認罪認罰事實的證明標準和證明責任分配,保障認罪認罰從寬的法庭調查、辯論、救濟程序的充分性。
(摘自《法學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0-175頁。)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61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