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良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8-0076-01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習什么知識,興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巨大動力。我認為激發(fā)學生學好初中地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
一、趣味誘導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多動腦筋,富于思考、創(chuàng)新,為學生架起理解這一橋梁,集中學生的精力,使學生能在充滿情趣的教學中記住地理知識。例如在講授各省輪廓圖時,可讓學生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個有趣的事物形態(tài),中國好似一個大公雞、青海像奔跑的兔子、山東像駱駝頭、遼寧像一個大逗號……這樣就能寓地理知識于趣味之中,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穿插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如我在講解關于“氣候”這節(jié)課時,講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諸葛亮不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zhàn)略的勝利。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這樣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就更高漲了。
二、巧用古詩
把古詩中的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些詩猶如“調味劑”一般使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又如教學到七年級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中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的四大名山之一黃山時,我們不妨采用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來體現(xiàn)黃山的雄偉壯麗、吸引游人。寓詩于地理教學之中,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三、設疑引思
設疑引思就是將一些必須掌握好的有關知識點編成一個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理解,追根溯源,探索聯(lián)系,尋找規(guī)律等,用以加強理解的方法。例如,在學習“兩極地區(qū)”這節(jié)內(nèi)容時,可設問:比較南極和北極的年平均氣溫,你會得出什么結論?為什么南極比北極更寒冷?這與南極的緯度位置有什么關系?與南極的海陸位置有什么關系?與南極的海拔高度又有什么關系……學生經(jīng)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思考和理解后,便把許多地理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加深對地理事物的認識和記憶。從節(jié)省時間和理解效果來說,設疑引思法優(yōu)于機械講授,它是用聯(lián)想來積極思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那種“讀書不求甚解”和單純的死記硬背的做法。
四、課內(nèi)參與
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在上課時,常常運用講解式、啟發(fā)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必要時,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以前常見教師在課堂上指著掛圖或投影圖,把觀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訴學生,什么山脈、什么河流、城市、港口等等,造成學生識圖能力低下,翻開地圖時找不到,找不準,所以在提出問題后,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認真地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讓學生在觀察中去發(fā)現(xiàn)“結果”,例如在講地球自轉運動時,先讓學生用一物(墨水瓶、杯子等)充當太陽,假想它們是圓的球體,并能自身發(fā)光,然后一手托地球儀離開“太陽”一定距離,另一手自西向東撥轉地球儀,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地球儀上的各個地方,有時候會背向太陽(黑夜),有時候會面向太陽(白晝),于是很快得出,由于地球自轉產(chǎn)生了晝夜現(xiàn)象。同樣,改變和附加一定條件也可讓學生演示地球公轉運動,從而得出由于地球公轉產(chǎn)生了一年四季現(xiàn)象。通過學生動手動腦,主動發(fā)現(xiàn),所學知識無疑是牢固難忘的。又如,在講授新知識結束時,出示相對應的空格示意圖,讓學生把所要填寫的地理事物的名稱(或圖例)寫(或畫)在小紙板上,然后貼在相應的位置上。例如,講到鐵、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時,讓學生把相對應的符號的紙板貼到相應的位置上,以便學生記憶。
五、課外參與
配合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觀察、分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實踐,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如組織學生觀察星座,開展日食、月食講座,使學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食、月食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不僅能鞏固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