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玉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110-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蹦敲矗鯓硬拍苡行У負軇訉W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弦,使語文教學增效呢?本人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師素質是撥動學生“情”弦的基礎
要想使學生有“情”,首先教師要有“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情感能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钡谝唬處熞哂幸还蔁釔蹖W生的真情,給學生信任感、親切感。在課堂上教學中時時給學生以微笑、贊許和期待,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當學生回答正確時要及時給予贊許,當學生回答不足或錯誤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尊重學生,尤其是對那些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耐心。第二,教師要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一旦進入教室馬上投入到教師的角色中,融入到課文的情感中來,教師絕對不把個人不良的情緒帶進課堂,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二、講求有效途徑是撥動學生“情”弦的關鍵
1.創設意境,入境動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拉近時空、地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使他們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主題,借助音樂,運用視頻資料、課件等現代科技手段來創設某種情境,做到“以境動情”。如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再現美、渲染美的方法創設情境,一幅幅優美的風景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人賞心悅目。教室里贊嘆聲不斷:“太美啦!”“真迷人呀!”……同學們當時情緒高漲,爭著發表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們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于是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再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為了拉近時空間的距離,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適時播放《狼牙山五壯士》的視頻資料,再現了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悲壯場面,從而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時也深刻地感悟到了五壯士的英勇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品質。
2.把握情點,以情生情。作者往往動情撰文,學生常常讀文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架起一座溝通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橋梁。作者內心的情感是否能被學生感悟,這就需要教師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動情點,正確地把作者的情感波瀾傳遞給學生,以此來感染學生,使學生能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筆下的形象。動情點就是作者情感的爆發點,情與景的融合點,也是意境的落腳點。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構思進行相關的探究,就能正確地把握作者情感爆發點。如教學《憶鐵人》一課時,應該抓住事件經過與主人公情感的發展變化,突出其內心特征:由焦急到內疚,由內疚到高尚。深刻地剖析了鐵人的內心世界,同時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鐵人為什么“輾轉反側”?也感悟到了鐵人知錯就改、嚴于律己的高尚品質。但要想把鐵人情感深層次地挖掘出來,除了讓學生明白鐵人如何對待自己之外,更要讓學生了解到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怎樣對待他人。鐵人之所以內心感到愧疚,是因為他把自責,放在對阿姨那滿腹委屈的理解之上。他人的痛苦勝于自己的痛苦,況且他人的痛苦是由自己的不了解造成的。而阿姨對鐵人的批評不辯解、不抱怨更使鐵人輾轉反側。這樣一來使學生更清晰地感悟到了英雄的人格情操,鐵人的形象也就更高大了。
三、整合多元資源是撥動學生“情”弦的保障
課程資源除了課本教材,還包括自然風景、風俗民情、歷史遺跡等等。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語文教師和學生本身也可以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在現今高速發達的網絡時代,不能不提到互聯網,互聯網擁有最豐富、最全面的信息資源,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圖片和形象的畫面為語文學習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寶庫。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有效進行教學。再如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具有無限的詩情畫意,這種情感可以讓生命擁抱最純真的感動。然而面對教室雪白而單調的四壁,學生感受不到花草的芬芳,感受不到燕鶯的歡歌。只有大自然才是最具靈性的課堂,它激活了學生的情感細胞、激活學生潛在的知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回歸到大自然,進而更好地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課余組織學生到田間走走,聽聽小鳥的歡唱、青蛙的鳴叫,欣賞稻子迷人的金黃,讓學生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希望、什么是豐收、什么是勤勞的幸福;帶他們去工業園區、農村新村示范點看看,真切地感受一下新農村建設。學生自然而然從家鄉的變化中產生濃濃的鄉情。
總之,情感在現代教學中,越來越體現出其重要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更是如此。老師要正確認識情感教育并善加運用,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發掘并服務于教育教學之中,以撥動學生語文學習的“情”弦,這必將對語文教學起推波助瀾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