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長江經濟帶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夠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和國際影響力,目前我國把促進長江經濟帶區域的協同發展作為國家發展規劃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推進該區域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通過構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的指數體系,運用全排列多邊形法得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綜合指數,并對此作出評價研究。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指數體系;全排列多邊形法
一、引言
長江經濟帶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推動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的互動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須秉持“人口、經濟、生活、文化”協同發展的理念,將其打造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同發展的具有競爭優勢的“新走廊”,是我國在新時期、新階段與珠三角、環渤海灣協同發展并列重大區域發展規劃之一。然而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從發展模式的角度看,長江經濟帶城市層級劃分不盡合理,分工體系并不明確,從而阻礙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和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從均衡發展的角度看,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存在著“簡單均衡”或“兩極分化”現象,發達城市的輻射作用并未體現出來;從人口發展的角度看,長江經濟帶城市的失業率呈上升的趨勢,同時各城市間人口資源分布與配置不均衡、不合理的現象十分突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主要是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面臨挑戰;從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與收入分配不匹配,導致居民生活品質下降,城市的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沒有把文化開發與經濟發展放在同等位置,城市建設缺乏文化特色。城市協同發展關系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和內涵,對長江經濟帶的經濟轉型、資源配置、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評價的指數體系的構建
本文在構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評價的指數體系時,共設置了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5個一級指標,優質人口指數、從業人口指數、人口生態綜合指數、生活便捷指數、教育衛生服務指數、城市文化資本指數、城市文化魅力指數、城市文化創新指數、經濟首位比、生活首位比、文化首位比、人口首位比16個二級指標以及在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文盲率、就業率等41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
三、全排列多邊形指數法的適用性分析
關于綜合評價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和層次分析法(AHP),但這些方法在應用時存在一些問題,即在指標權重的賦值上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本文采用全排列多邊形指標法,它是一種操作簡單、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目前在協同發展評價、生態和環境評價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本文在構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指標體系時,采用全排列多邊形指數法,從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等方面對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進行綜合評價。
該方法的原理是:假設有n個指標(將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形成一個中心n 邊形(半徑值為n個指標的上限值),接著將n個指標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不規則中心n邊形n個指標總共可以構成(n-1) !/2 個不同的不規則中心n 邊形。綜合指數就是這些不規則n邊形的面積均值與中心多邊形面積的比值。指標的標準化函數為:F(x)=a(x+b)/(x+c),其中F(x)∣X= L=-1,F(x)∣X=T=0,F(x)∣X=U= 1。在上式中,L為指標的下限,U為指標的上限,T為闕值。根據以上條件,可以得到:F(x)=(U-L)(x-T)/[(U+L-2T)+UT+LT-2LU]
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所有的指標取值在[-1,1]之間。由此可得指標標準化函數為:Si=(Ui-Li)(xi-Ti)/[(Ui+Li-2Ti)+UiTi+LiTi-2LiUi],其中,Li、Ui、Ti分別為指標xi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均值。
利用n個指標可以構建一個中心正n邊形,中心點是Si=-1,頂點是指標Si=1,中心點至頂點的線段表示區間[-1,1],各指標的標準化值位于這些線段上。以指標Si=0可以構建n邊形代表指標的臨界區域。臨界區域內部表示指標為負,外部表示指標為正。全排列多邊形綜合指數為:S=∑(Si+1)(Sj+1)/2n(n-1),其中,S為綜合指數,Si和Sj分別代表第i項和第j項指標,n代表指標數量。
出于本文研究的實際需要,必須通過標準化函數對所有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對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前面加上負號)。城市協同發展指標體系中的逆向指標主要包括:文盲率、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各首位比、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量。
四、基于全排列多邊形法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綜合指數及主要結論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16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統計年鑒,通過全排列多邊形法得出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最后得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的綜合指數結果(如表2所示)。
研究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城市間協同發展指數呈現出差異化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處于第一梯隊的上海,在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方面居于榜首,并逐漸拉開了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處于第二梯隊的武漢、重慶和南京,作為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增長極,對區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其在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在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方面也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處于第三梯隊的成都、蘇州、杭州、長沙等16座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得分處于中游水平,這些城市并未像上海、武漢、重慶、南京在各個指標都取得均衡發展;處于第四梯隊的襄陽、蕪湖、鹽城、泰州等81座城市,作為地方中心城市,其總體協同發展能力較弱,跟前面城市比較起來其輻射帶動能力較差,城市發展往往依賴于旅游產業或礦產資源,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其協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處于第五梯隊的是攀枝花、昭通、銅仁、畢節等9個城市,這些城市在城市人口指數、城市經濟指數、城市生活指數、城市文化指數、城市首位比指數等方面墊底,在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需要從各個方面來全面提高其協同發展能力。endprint
五、對策建議
為了促進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應著力培育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協調關系和協同發展機制。一是從人口層面看,要結合長江經濟帶人力資源特點以適應產業布局,并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就業增長空間,以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合理配置;二是從經濟層面看,要構建全面、科學城市發展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存在的“唯GDP論”的城市發展觀,克服內涵單一、形式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的效率、內涵和質量;三是從生活層面上看,要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推動城市在環境保護、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多領域的發展,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活質量;四是從文化層面上看,應大力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豐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從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以及居民的文明素養。因此,必須建立人口、經濟、生活、文化四位一體、城市均衡發展機制,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P.J.Taylor,Hierarchical tendencies amongst world cities:a global research proposal[J].Cities,1997(06).
[2]Anas,A.,R.J.Arnott and K.A.Small,“U
rban spatial sructur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1998(36).
[3]黃慶華,周志波,劉晗.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演變及政策取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06).
[4]方大春,孫明月.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影響力研究[J].經濟地理,2015(01).
[5]王圣云,翟晨陽.長江經濟帶城市集群網絡結構與空間合作路徑[J].經濟地理,2015(11).
[6]李根.對德國經濟發展的研究及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2(27).
[7]王偉波,向明,范紅忠.德國的城市化模式[J].城市問題,2012(06).
[8]肖輝英.德國的城市化、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J].世界歷史,1997(05).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