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欣
摘要:由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導致需求側出現了危機,為解決當時需求側的不足,中國政府選擇進行4萬億計劃,透支未來的需求以期解決暫時外部需求不足的問題,將短期問題變長期問題留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探索怎樣提高生產者的生產水平。通過讓消費者的需求增加,用改革的方式推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改正資源配置的不均,切實擴大有效供給,讓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制造業 產業結構 供給端
一、前言
供給側改革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了新思路,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供給側改革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和理論內涵,與需求側管理共同構成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谖覈洕鐣l展的現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做好“轉型、創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的實質
供給側改革,實質是生產端改革。經濟運行的絕大部分依附于生產和消費。制造業的薄弱導致了中國經濟的低迷,即供給側改革具體而言可以理解為制造業改革,需進一步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全面優化。而再這些傳統產業中,國企占較大比例。因為市場上的競爭主體的競爭力依舊很強,而競爭力弱的國企即便虧損,仍能從政府獲得補貼,從銀行獲得優惠的低息貸款,導致所有的競爭者都在打價格戰,同時債務越積越多。生產資料過剩是全球性問題,但最后的本質都會回到供給中給的要素。形成由需求開始主動引導供給的方式。
三、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
上個世紀末,韓國企業的負債率竟然達到449%,有的居然達到了518%。而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是鋼鐵和汽車,導致每年韓國人均需消費鋼鐵1噸。而造成這不可思議產能過剩和企業債務的原因是各方權利的深度勾結。而這個問題,在中國的國企群體中,比比皆是。產能過剩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只可依賴收購兼并、破產重組的方法擺脫困境。
中國所需正確面對的,正是由08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導致需求側出現了危機。為暫時解決需求側的不足,中國政府選擇進行4萬億計劃,透支未來的需求以期解決暫時外部需求不足。將短期問題變長期問題留待。而后外部環境一直沒有明顯的好轉,歐美等國為渡危機存在貿易保護的行為而影響中國的出口。而中國采取了房地產帶動鋼鐵,水泥,玻璃等傳統行業高強度的發展的方式。而現今存在的庫存問題,實際上,去庫存和去貨幣本質上是相同的,從根本上減少資本外流的風險。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充足,加之中國初級制造業的貿易順差,因此基于外匯儲備基礎貨幣通常是穩固的。然而由于中國發行信用貨幣積累的儲備量巨大,一旦資本外流則會對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故而去貨幣是必須的,而去貨幣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去庫存,通過房地產去除大量信用貨幣。經濟的增長是伴隨著貨幣發行量的增加,現在我們需要把貨幣空間保存下來,發行新的信用貨幣來進一步促使新的經濟循環與經營擴張。同時也就是伴隨去庫存的去貨幣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
四、供給側改革方向與實踐路徑
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由于絕大部分人認為貨幣是有利用效率的,如今制造業的預期增長效益并不盡如人意,即使把新發行的貨幣投放到低迷的制造業中,所刺激的新一輪的經濟效益是比較緩慢的。以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貨幣發行之間的關系,即使將新發行的貨幣投放到并不樂觀的制造業,貨幣增量上限可以刺激的經濟持續發展的空間是極其有限的。這就是供給側需要改革的原因,進一步刺激單位貨幣的經濟回報率以提高經濟效率。
從供給側改革就是生產者進行改革,簡單來說就是產業更新公司重組,現實的過程會非常的艱辛,落后無創新技術的企業為了茍延殘喘而互相殘殺,這比讓該倒閉的企業倒閉再挽救整體市場的代價還大。該破產的僵尸企業的就應任其發展破產,該做大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就讓之做大做強,讓產業的精力和資源用在前進上,而不是用在維持半死不活的僵尸狀態上。
通過供給側改革來創造消費需求。以前是針對消費需求增加投資,例如衣食住行,消費者需要什么生產者投資生產什么?,F今,針對消費需求的方面產能嚴重過剩,所以需要轉型。那么什么是創造消費需求呢?一個成功的新型產品每年就新增了數千億美元規模的消費,這就是創造消費需求,這就是供給側改革。所以中國的結構性調整,通過去產能、去庫存的方式消化4萬億需求刺激的不良反應,通過貨幣刺激經濟效益。
當前我國經濟大環境已經進入了新常態。應將經濟增速中高速化,結構調整化,動力變要素化為為創新計劃。經濟增速中高速化,意味著容許產能之間的相互淘汰,保留真正能創造經濟效益的產能,同時把尾大不掉的產能拋棄,容許增速下行的調整。結構調整化,意味著上屆政府保增長為首位的目標已經開始以結構調整為首位了,粗放變集約的政策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最后,動力從原來不斷投入要素到以服務業以創新產業為主,說明之前的動力真的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來刺激新一輪的消費者需求。但是新常態下存在很多的問題,如產能需求相對不平衡,怎樣才能合理化均衡,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債務金融風險的加劇,如何準確和把控金融市場的發展。生態破壞,資源嚴重浪費,怎樣恢復生態環境,共創美好家園。以及發展動力的不足,如何進一步發展高速生產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探索怎樣提高生產者的生產水平。通過讓消費者的需求增加,用改革的方式推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改正資源配置的不均,切實擴大有效供給。我們如今看到的所有經濟改革,無論是房地產還是農業,無論是保險還是鋼鐵,改革的目的都可以歸納為——讓供給的變化讓消費者買得起,讓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李艷,胡月陽,胡健歆.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承德適應經濟新常態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12).
[2]劉延平,周開讓.加快技術進步是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J].經濟縱橫,2013(9):8-11.
[3]林衛斌,蘇劍.理解供給側改革:能源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