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貧困問題是當今世界的一大難題,許多經濟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對貧困問題進行研究,致力于尋找解決貧困問題的辦法。關于產業化扶貧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是從農業或者工業的某個方面對貧困的影響、貧困地區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情況、“四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本文將從扶貧的實際意義,農業和工業對貧困的影響以及政策建議這三個方面系統化研究工農業經濟發展對貧困的影響。
關鍵詞:工農業 經濟發展 貧困
1引言
減少貧困,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力圖實現的重要目標,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反貧困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依然很多。因此,我國反貧困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2011年,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以2010的價格水平為基數)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一新標準的出臺,使得全國貧困人口數量由2010年的2688萬人擴大到了1.28億人。貧困線的大幅提升標志著中國的減貧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我國的扶貧模式從發展上經歷了救濟式扶貧模式、開發式扶貧模式、參與式扶貧模式三個階段,其中開發式扶貧模式中的產業化扶貧是目前最主要的扶貧方式,農業和工業是扶貧的主導產業,對減少農村貧困至關重要,所以本文主要從農業和工業的發展角度來探討工農業發展對貧困的影響。
貧困集中,西部地區減貧任務艱巨,資源有限,有效減貧政策需要有明確的優先順序,但是現有的研究存在諸多分歧,主要是針對農業和工業在減貧上誰更重要,已有的研究分為兩種觀點,觀點一是以世界銀行為代表的認為中國的農業增長對于農村貧困的降低“更重要”,觀點二則與之相反,認為中國工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對于降低農村貧困比農業部門生產率的增長更重要。研究農業與工業的發展對貧困的影響以及對減貧的作用方式,確定在降低中國貧困中農業和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可以為我國貧困地區發展農業和工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議,對我國減少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2相關理論研究
2.1農業發展對貧困的影響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的剩余是工業化的前提,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是其他部門無可取代的。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的頭等大事,中國的糧倉不能建在別人的土地上,中國人的“飯碗”不能端在別人手里,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自給。中國己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商品出口國,完全有條件推動農業和工業同步發展,各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都離不開政府全方位、大力度的財政支持,這是一條重要的國際經驗。
2.2工業發展對貧困的影響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新中國過去60多年所走的就是工業化之路,中國經濟增長與農村貧困降低的成就無疑與它密切相關。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優先發展農業未必是一個好的發展戰略。首先,由于中國的農業勞動力生產效率低下,因此農業所生產的大部分產品必然被國內人口所消耗掉,而能夠出口的數量極其有限,因此中國要通過農產品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并不現實。其次,由于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低,因而其成本高,再加上農產品的出口量有限,所以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價格決定權非常弱,所以不可能通過大規模的農產品出口來推動農村貧困降低和經濟增長。中國農村貧困的降低主要來自于工業化所產生的滲透效應,這種滲透效應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工業化使得工業部門不斷壯大,直接創造非農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第二,工業化也同時給農業生產帶來效率更高的生產設備和投入要素,這些要素將會直接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并增加農業收入,同時釋放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幫助他們擺脫貧困陷阱。
3政策建議
(1)傳統農業不能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具有穩定增長的能力,這就需要改造傳統農業,而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就是在于尋找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作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國目前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之間的協調力度還不夠,所以,政府要切實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要切實推進農村科技進步與發展,帶動城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業和工業配合,實現工、農互補和相互促進。必須創新工農業互動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糧食生產的投入機制、利益補償機制、科技創新機制、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此外,還須加大對傳統農區的財政支持和對中西部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扶持力度,不斷夯實農區農業基礎,增強新型工業化發展動力。
(2)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人多地少是一個顯著的瓶頸,在這種條件下通過優先發展附加值較低的農業來推動經濟發展和降低農村貧困未必是一個好的策略;通過給予貧困農戶進入城市和工業部門就業的機會來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因為只有實現了這一點,才能夠使他們有機會分享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成果;允許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快速增長的工業部門中就業對于降低農村貧困的重要意義,而在未來,這一點對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龍.從索取到“反哺”—從工農關系變化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30年[J].宏觀經濟管理,2008(10).
[2]楊國才.工農關系調整的路徑比較與現實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0(7).
[3]汪川.農業與工業化: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4(7).
[4]章元、許慶.農業增長對降低農村貧困真的更重要嗎?—對世界銀行觀點的反思[J].金融研究,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