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軒
摘要: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后,開始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總需求經濟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從2016年開始,供給側改革正式被提上我國經濟改革的日程,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針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和體制運行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進行的又一次重大道路探索。本文就供給側改革的一些現實情況以及前進方向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經濟現狀 改革方向
2015年l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提出,要在適當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效率和質量,增強經濟的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改革的概念迅速進入了人們的討論視野。相對于需求側改革來說,供給側改革難度大、發力慢。在這一過程中,生產要素要被重組,舊的要素配置模式要被打破,而新的配置模式可能還沒有形成,我們要做好迎接轉型期陣痛的準備。從歷史經驗來看,不論是美國的里根,英國的撒切爾夫人,還是德國的施羅德,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質疑聲、阻力,甚至示威游行。這說明供給側改革不會一帆風順,挑戰會很大。那么供給側改革到底應該改什么?其著力點在哪?又該如何實施?
一、治理產能過剩
我國政府一向注重需求側管理。然而這次出現問題最嚴重的是供給側。鋼鐵、鐵合金、焦炭、水泥、化工、電石、電解鋁、紡織、太陽能光伏、手機等行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1967年——2014年,美國產能利用率平均值為80.6%。1991年——2012年,歐盟的產能利用率平均為81.3%。不同國家的在不同時期正常的產能利用率不盡相同,但一般情況下是在79%——83%左右,低于75%表示產能嚴重過剩。
在治理產能過剩的問題上,政府監管和調控的職能不僅不能缺位,而且應該主動彌補市場在調節資源配置時可能出現的失靈。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在這個問題上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是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哪個好哪個不好的問題,而是相互依托和互補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摒棄一切對于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的成見。以實踐檢驗為基本的出發點來考慮政府干預多一點好還是市場調節多一點好,經濟調節手段應該服務于經濟增長這一目的。政府干預的好處是通過指令性政策,一旦找準問題解決起來速度較快、交易費用較低。市場調節的好處是可以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民間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為經濟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
二、降低杠桿率,化解債務風險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相關測算,截至2015年底,中國總體債務率達到254.8%。其中,政府債務率達到4J4%,住戶部門債務率達到39.5%,企業債務率達到170.8%。從結構上看,中國杠桿率的主體在于企業,企業債務約占總體債務比重的2/3。雖然對BIS的測算還存在細節爭議,但對大致結構則不存在異議。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冶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顯示,我國經濟的總負債2014年已經達到150.03萬億元,實體部門負債為138.33萬億元,而2014年我國GDP為63.59萬億元,總負債是GDP的2.35倍,實體部門負債是GDP的2.17倍。一般認為總的杠桿率警戒線為200%,我國總負債和實體部門的負債已經超過警戒線,需要引起特別注意。
面對如此高的負債比,降低杠桿率勢在必行。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結合經濟發展階段推進“去杠桿”,在中國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雖然政府對財政資源的掌控程度迅速下降,但政府部門始終保持著對經濟金融領域的強有力控制,通過金融體系大量集中社會金融資源。同時,由于國家信用的隱性支持消除了居民和企業對國有銀行的風險顧慮,支撐了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強大金融動員能力。去杠桿應考慮中國經濟特定發展階段,循循漸進。
2.基于金融工具結構促進“去杠桿”。債務水平只是金融工具結構的一個反應,金融去杠桿要根植于金融工具結構優化的整體背景,從源頭上促進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的良性互動,推動包含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業態的健康發展。
3.從社會信用體系、產業結構、資源配置等方面人手“去杠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從格局和體量上來看,沒有顛覆整個金融行業,但促進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改造過程,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困境。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生態,有助于改善信息不對稱困境,促進更多金融業態、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此外,應結合產業結構及其演進規律、資源配置現狀及趨勢等方面從源頭上推進“去杠桿”。
三、增強勞動者的就業適應性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已經由傳統的依靠大規模的勞動、資本等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勞動力市場供給側改革也勢在必行。
解決該問題一是進一步提升勞動力素質,以質量提高替代數量減少,應對人口紅利衰減帶來的沖擊。二是加大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建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平等談判的勞動關系制度,既要消除傳統上資本強勢、勞動者弱勢的現象,也要改變現行用工制度中不利于用工單位的相關規定和約束。
四、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取得根本性成功,產業結構想升級轉型,就離不開創新的推動。縱觀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科技創新是影響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關鍵原因。高技術水平使得第一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同時能充分滿足本國對食品以及農業原料的需要,而且還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且優化了農業的內部結構,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加工和銷售體系相當完善。第二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獲得新生。各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主要是以技術改造為主,加速設備更新,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同時,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大,科技的發展創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物質財富空前增長,使物質生產部門騰出了大量的勞動力涌入第三產業,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的消費增長。
想要推動科技創新就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利用政府政策推動科技創新在市場上的真正自由活動,保證其收益,激發創新活力。同時,抓好教育為創新夯實基礎,抓好教育才能培養好人才,科技不斷創新才有希望,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才能成為現實,這也有利于第三問題的解決。最后,應借鑒國際經驗,結合實際國情,制定相應政策,這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促進供給側產業結構升級的加速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