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戲劇文本創作的目的是為了以綜合性的方式展開故事講述,而既然是講故事,就離不開關于故事內容、敘事故事的方式的考量,針對戲劇文學文本的研究,離不開對情節的還原以及對敘述情境的研究。本文,從還原故事情節以及全方位考慮敘事情境的兩個角度出發,探析戲劇文學文本敘事學的理論構成。
關鍵詞:戲劇文學;敘事性;情節還原;敘事情境
引言:
戲劇是一種矛盾沖突相對密集的文學樣式,大部分的戲劇都采用講故事的形式,講故事就離不開敘事,然而戲劇中的敘事不同于記敘文中的敘述,讓人一目了然,戲劇中的敘述都隱藏在臺詞、場景等戲劇的元素之中,想要深入的剖析戲劇的敘事性,還應該從情節入手,深入分析敘事的角度和方法。
一、還原情節,分析故事
“敘事”是文學中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在劇本、小說等具有一定虛構色彩的文體中,我們通常把其中敘事的部分粗略的稱之為“情節”,情節是摻雜了主觀成分的。即便是對于歷史事件的改編作品,也不能撇清作者的主觀創造。情節區別于事件本身,無論是出現在小說中,還是出現在戲劇中,都不能完全的呈現出事件的原貌,它摻雜作者的主觀意識,是作者的創造與再創造。即便是采用最簡單質樸的語言,也蘊含了作者的意志,這就是“故事”的力量,關于什么是故事有著一個經典的例子:“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不能稱之為故事,只是一句平鋪直敘的敘述,而如果稍作改動,寫成:“國王死了,王后因為憂郁,也死了。”這就算是一個故事了,這簡單的一句話,符合了故事的四個要素,首先是過程性,它有了“流轉”,發生了狀態的改變,即:由生入死的狀態轉變;第二,關聯性。這句話還體現出了事件的“關聯”,在這句話中,王后的死與國王的死不再是獨立的兩件事,兩者之間產生了聯系;第三,行動性。句子中的“流轉”是因為故事中主體的行為,國王死了,王后憂郁了,憂郁就是王后的行為,如果沒有憂郁這一行為,王后不會死;第四,情感性。故事中主體的行為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和結果,在西方荒誕派戲劇作品中,就與很多漫無目的行為,比如:《等待戈多》中主人公,漫無目的的等待;故事中主體的行為可以是漫無目的的,但一定是能夠觸動觀眾的,能夠引起觀眾對其主觀的判斷。
如果說故事本身是內容,那么,以文學的方式講述故事,這就是“完成內容”,“情節”就是經過作者藝術化處理的“完成內容”。那么,所謂的還原情節,就是要褪去“情節”文學的外衣,把它變回較為原始的面貌——事件本身,在這里,無需考慮事件的真實性,還原的對象是戲劇文學文本,而不是歷史事件,還原情節首先要區分的就是文學的真實性和現實的真實性。
還原文學文本,只需考慮事件自然的發展順序。任意一個文本在事件的發生順序上都是有跡可循的,只要把一個文本依照事件還原,就一定能看到故事的本來面貌。
二、主題分析,敘述角度
在戲劇文學中,有著許多的敘述主體,除了全知全能的作者角度,還有著角色的角度,角色角度一般以多角度的思維方式發聲,這也是作品所以生動之所在。
這些敘事的主體是值得我們分析的,另外,對于一篇戲劇文本的分析來說,敘述情境也是有著研究價值的,敘事情境又名敘事角度,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敘事人稱;其二是敘事聚焦;其三是敘事方式。
有些戲劇中存在著人稱敘述,這些人稱敘述的成分一般都以特殊的方式出現,比如:畫外音、報幕員的話等等,這些敘述的內容,區別于演員的臺詞,有著明顯的全知全能的特點。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傳統戲劇中有著這樣一個特殊的現象:兩個演員都在場上的情況下,說話的一方將另一方稱之為“他”,這之中就蘊含著強烈的敘述性,當演員用到“他”時,意味著演員此時所說的臺詞更多的側重于場外的交互,而不是與戲內的演員進行交流。
大部分戲劇節奏緊湊,矛盾相對豐富,人物之間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感受,而除了人物的視角,戲劇還包括觀眾的視角,以及作者的視角。
一部戲劇中,不同角色的視角有著較大的差異,一方面是因為其立場不同,人物形象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同人物對局勢了解的程度不同,角色在故事之中,往往知道的都是整體局勢中的一隅,所以,即便是立場相同的角色在同一時期下也有著不同的感受。觀眾視角與角色視角有著較大的區別,觀眾是隨著故事的展開,漸漸的從全局的角度了解局勢動向,而角色往往是從局部了解,有些信息是故事開始之前就設定給角色已知的,所以觀眾視角與角色視角的區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觀眾得知的內容是多個角色的集合,另一方面,是角色把信息傳遞給觀眾的,觀眾沒有角色得知信息早。所以,臺上局勢緊張之時,觀眾可能已經看透局勢,平靜對待,而當臺上角色平靜時,觀眾可能因為預知到未來勢態發展的可能,而角色其緊張。作者的視角常常蘊含在某個,或者某幾個角色的視角之中,但也有例外的時候,作者的視角會通過畫外音等形式出現。戲劇中通過人稱敘事所展現出的信息未見得都是值得相信的,常常還要考率到敘述者的視角以及態度,需要觀眾理智的判斷。
戲劇不同于評書,找不到直接的敘述人,然而,在戲劇中依舊存在著敘述方式,如果說評書中的敘述全部要依靠說書人的嘴的話,那么,戲劇中的敘述方式就多的多了,許多臺詞具有明顯的敘事性,臺詞是戲劇敘事的主要方式,然而,戲劇的敘事方式還有許多,比如,角色的動作、環境場景的展現等,戲劇作品中隱含的敘述方式無所不在。
對于戲劇主旨的探討不應該是從單一的角度出發,而應結合敘述情境的三個要素,從多個角度綜合性的進行探究。
結束語:
戲劇的表達方式相對豐富,然而,大部分的戲劇都基于故事的講述,這就決定了戲劇具有明顯的敘事性,而豐富多彩的戲劇表現形式中所蘊含的敘事成分往往并不明顯,需要從各個角度考慮。研究戲劇的敘事性對于戲劇文學的整體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還原情節可以有效的幫助研究者體會文學中的真相,而通過分析敘事情境,研究者可以更為全面的把握戲劇主旨。
參考文獻:
[1]嚴程瑩, and 李啟斌. "戲劇文學文本敘事學的理論構成." 戲劇之家 4(2010):43-46.
[2]宋炯熙. 戲劇文學文本敘事學的理論構成[J]. 都市家教月刊, 2014(3):262-262.
[3]嚴程瑩, 李啟斌. 近年來戲劇敘事學理論研究述評[J]. 戲劇文學, 2009(12):32-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