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想象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因為只有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才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展,這樣,學生才會具有創新的原動力,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有用人才。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呢?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對這個問題,筆者擬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視角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創設寬松情境。
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機械的講授模式,缺乏活躍的課堂氣氛和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發展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束縛,對語文文學素養的熏陶和培養也相當不利。小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巨大的挖掘空間,教師有必要通過營造和創設情境教學來對學生的文學想象力進行適時的引導。例如,在《春天在哪里》一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使用媒體教學,配合慢節奏的音樂,把投影創造成一副春天的畫卷,將課文中描寫的春天美景囊括其中。學生置身于情境的美好感受中,身心十分放松,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良好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現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文學意境也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欣賞。
二、續寫課文故事。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語言意境跟學生折現實生活經歷所積累的各種信息有著必然的聯系。指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暢想,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想象的空間就變得更開闊。《小攝影師》中,表現了高爾基對小男孩充滿了關心、愛護,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讓小男孩拍照。在《小攝影師》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回味那些描寫:“仔細打量、擺弄了很久很久、一定讓他進來”等。啟發學生對小攝影師的結局進行擴展想象,“小攝影師第二次能找到高爾基嗎?能給他照到相嗎?
你能想象到他照到相后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嗎?”使學生通過對《小攝影師》的結局補充和擴展想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以上不同的方法,使學生得到了更多培養想象力的機會,激起了想象的興趣,也發展了思維,使學生遨游在想象天地。在新世紀的今天,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意識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潮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課文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愛美的熏陶,擴展想象的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三、借助古詩語言。
現在小學語文課本有不少古詩,它們語言優美,都有豐富的意境。但由于古詩語言精煉,學生理解較難,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創設意境,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詩意,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學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可借助影像資料播放那“一瀉千里,飛珠濺玉,氣勢如虹的瀑布”,先讓學生了解“飛流”所指的事物形象,了解作者怎樣用“銀河”打比方。然后讓學生想象這兩句詩所描繪的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磅礴的場景。又如教《別董大》一詩,先放錄像,激發學生的情感,感受黃云遮天,綿延千里,殘陽西入,余下暗淡的微光。夜幕降臨,北風呼嘯,大雁南飛。就在這時,兩位久別的友人經過短暫的相聚又即將各自踏上各自的征程,眼含不舍,滿懷祝愿與慰藉……此時,“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通過想象當時的情景,感悟這樣的感情,一組組動人的畫面,使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和氣氛中,從而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感受和字里行間的種種情。這樣既掌握了古詩,也培養了學生想象力。
四、利用作文教學。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也是發展的需要,人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通過原有表象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活動。這種把原有表象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說,創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點。而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一種活動。作文是思想內容和書面表達形式的統一體,是道德、智力、技能諸方面的綜合鍛煉和綜合反映,是富于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而一切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能夠體會到在習作時,想象力豐富的學生能放得開、收得攏,寫出的文章內容充實,富有文采;反之,想象力貧乏的學生文思枯澀,寫作時就事寫事,平淡無奇。因此,作文訓練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貫穿于整個作文教學之中,沒有想象力,學生作文思路就會閉塞,內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學生的寫作欲望靠想象來燃燒,觀察力靠想象來培養,立意新穎靠想象去創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語言的色調靠想象去渲染。作文是運用知識開發智慧的綜合訓練。進行形式多樣的想象性作文,可以有效激發、增強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進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總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小學生學習階段必不可少的任務,而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更需要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并且強化。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傳統的作文教學進行不斷完善,充分考慮對小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需求,抓住小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具有豐富想象力的特點實現優質的作文教學。
五、進行文本延伸。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想象是發明的雛形。”在教學中,應盡量喚起學生腦中儲備的有關知覺表象,加以加工、組合;再引導學生或延伸故事情節,或補充課文內容,或創造新的自然、社會環境,從而加速他們的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的轉化。有不少課文的結尾沒有把事情的結果明確寫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這就是課文結尾的空白。例如,教學《凡卡》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凡卡滿懷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個美夢。是什么美夢?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寫錯地址,爺爺收到信后將會怎樣?又如《窮人》一文,文章結尾寫漁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妻子桑娜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是為什么?當桑娜告訴他孩子已經抱回來時,他會有什么表情?會說些什么?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漁夫能否把西蒙的兩個孩子養大成人呢?
六、培養發散思維。
有些課文的結尾,言雖盡而意未完,可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在教《狼和小羊》一課時,教完課文我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小羊,當狼向你撲去時,你會想些什么辦法來躲避它呢?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片刻后,有的同學說:“我騙狼說:‘你看你背后是誰?狼一轉身,我就趕快跑。”還有的同學說:“我一閃身,伸出腳把狼絆倒,讓狼掉進小溪里。”有趣的續想,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又如教《狐貍和烏鴉》,課文學完后,我問:“烏鴉看到狐貍把肉叼跑了,它會想些什么呢?”學生很快答出“以后再也不隨便相信別人說的好話了。”學生回答出了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就體會了課文所要講述的深刻道理。
總之,想象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只要我們能夠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為學生大膽想象提供催化與導向,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學生就能夠展開暢想的翅膀,翱翔在創新的天空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