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梓淇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一直處于持續高速增長狀態,與此同時,加深了城鄉二元經濟的鴻溝,即便國民收入在不斷增長,但國民幸福指數仍處于較低的狀態。本文從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兩個維度結合國民主觀幸福感探究如何提升國民幸福。
關鍵詞:國民幸福 經濟增長 收入差距
一、經濟增長、收入增長和國民幸福
對于“理性經濟人”來說,其效用取決于消費,所以自然是產出越高越好。經濟學家們通常用GDP衡量經濟增長,從而取衡量和評價社會發展。事實上,這種評價體系是片面的,GDP作為衡量發展的指標也是極不完善的(尤其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受經濟以外的因素影響更為顯著)。GDP評價體系的缺陷主要來自于:未考慮各生產部門的顯、隱性成本,忽略了非市場經濟活動,無法測量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是降低國民幸福的關鍵原因之一)等等。
經濟增長會帶來收入增長,收入增長與提升幸福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呢?相關研究發現:對于某國特定的居民個體來說,收入和幸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對于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居民來說,后者確實比前者幸福。美國經濟學家Easterlin(1974)提出“幸福-收入悖論”,表明當個體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的再增長與幸福不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綜上所述,收入的增加對于高收入群體而言不能起到顯著提升幸福的效果,但對于低收入群體促進幸福感的作用很強。中國2016年的人均GDP為8516美元,居世界75名。因此,促進經濟增長以及提高國民收入依舊是提升國民幸福的重要路徑。
二、收入差距和國民幸福
和絕對收入相比,參照收入更能影響國民幸福。最后通牒博弈,信任博弈,公共品博弈等均能反映人類本性便偏愛于公平。而且從1993年開始,中國的基尼系數一直居高不下,近5年基尼系數平均值達到0.468。王鵬(2011)研究表明,基尼系數0.4為臨界點,當超過這個臨界點時,國民幸福感就會隨著收入差距的加大而削減。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下貧富差距的加劇會激發幸福感的“負向隧道效應”,很容易使人們產生“剝奪感”“仇富心理”,從而降低幸福感。
因此,縮小收入差距也是提升國民幸福的主要手段之一。為此,必須提高社會的機會平等和收入流動性,比如增強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減少黑色收入和灰色收入的現象,從加強教育水平方面提高整體居民的素質,加快城鄉統籌的步伐等等,從而減少因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負面效應。
三、結束語
財富并不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幸福才是最終落腳點,同樣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中國夢”的實質。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都與國民幸福密不可分,因此穩定經濟增速和縮小二元經濟鴻溝是提升國民幸福的必經之路。但是由于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對低收入群體而言,提高人均收入是加大其幸福感的主要渠道;而對于高收入群體而言,更應該注重非經濟因素為其帶來的影響,比如居住環境,文化等方面。而無論收入高低,提高社會公平性均為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所以要求政府能夠實現基礎設施、基礎服務的公平性,負擔基礎教育,基礎醫療服務,從而增加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公平性。
參考文獻:
[1]陳巖.對“幸福-收入悖論”的解釋與探討[J].江蘇商論,2011.
[2]鄧先奇.國民幸福視角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1.
[3]周紹杰,胡鞍鋼,理解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基于國民幸福的視角[J].科技與社會,2012.
[4]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