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冰冰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的開放性在賦予人們更廣泛話語權的同時,也為非理性輿論的迅速匯集創造了條件,這就使“媒介審判”有了新的變化。這種網絡媒介審判的影響甚至已經超過傳統媒介審判。論文簡要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下媒介審判所產生的新變化,并為防范網絡媒介審判產生負面影響提出了幾點參考對策。
關鍵詞:網絡媒介審判 變化 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086-01
近幾年,媒介審判現象層出不窮,作為一種媒介職能越位現象,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司法判決。學者魏永征將媒介審判定義為:“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件作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并指出其“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種足以影響法庭獨立審判的輿論氛圍,從而使審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應有的公正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媒介審判逐漸演變成網民廣泛參與的網絡媒介審判。這種變化使媒介審判影響力更大,同時也更難監管和控制。
一、網絡媒介審判的新特點
(一)主體更加多元
傳統的媒介審判主體通常是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電視等。而網絡媒介審判的主體則開始向網絡平臺擴展,變得更加多元。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大眾傳媒輿論引導力相對下降,微博、微信等以網絡為依托的新興傳播媒介異軍突起。這些新媒體為人們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論表達渠道,使人們可以自由地發布和傳播信息,從而成為自己網絡圈子的“輿論領袖”,并通過篩選、分享相關信息的方式去影響其他網民的想法。影響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的網絡傳播在賦予人們更大話語權的同時,也為媒介審判提供了更便利、更多元的平臺。
(二)意見表達更加娛樂隨意
網絡的互動性使民眾對社會熱點問題和事件的參與度增強,網絡的隱匿性使網民可以更為自由地發表信息。在形形色色的網絡昵稱掩蓋之下,網民不需要像現實生活中一樣慎重地考慮自己言行的后果,表現出“互聯網的去抑制性效應”。在隱匿的網絡環境中,人們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但是這也為偏激隨意的言論提供了土壤。同時,網絡“把關人”的缺失使得網民在對一些事件進行評論時容易隨心所欲,娛樂化和隨意化的言論層出不窮,有時甚至會泄私憤,發表非理性的、不文明的言論,混淆公眾視聽,推動輿論發酵,影響司法審判。
(三)更易匯集輿論,影響力更大
相較于傳統媒介審判,網絡媒介審判往往更容易形成和發展。網絡的交互性使各種相似的聲音可以更快地匯聚到一起,再經過各種外界力量的催化,最終形成聲勢浩大的輿論力量,這種輿論力量的參與人數更多,涉及面更廣,對事件的影響力更大。
而網民作為網絡行為的主體,其特性也會影響輿論的形成。由于我國網民主體主要處于中等教育水平,法律知識相對欠缺,對案件的認識往往只從道德角度出發,有時甚至只是出于個人情緒。這種認識在被網絡中的極端言論不斷轟炸后,會得到一種“扭曲”的強化,并通過沉默的螺旋,使輿論愈發強大,最終干預案件的司法審判。
二、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的防范對策
(一)政府應健全立法,加大監管力度
首先,政府部門應積極建立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網絡環境的監管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據,以明確的法律條文規范網絡行為,對傳播偏激言論、進行惡意輿論造勢等行為做出明確懲戒規定。其次,政府應加大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力度,努力凈化網絡中不理性的言論和行為。同時也要保障民眾的知情權,保證信息透明公開,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還要爭做最權威的“輿論領袖”,掌握輿論引導權,在輿論出現偏差的時候引導網民冷靜客觀地思考并理性地進行意見表達。
(二)加強網絡把關力度,加強媒體行業自律
網絡媒體大部分是商業化運作,想要生存發展,離不開點擊率。但是,單方面追求經濟效益而一味放任網站中的不和諧行為是不可取的。網絡媒介應加強行業自律,正確行使自身的監督權,保持清醒頭腦,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同時加大把關力度,及時刪除誤導性言論,為受眾篩選提供真實客觀的信息,讓偏激虛假言論沒有生長土壤。
(三)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和法律素養
首先,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網民應學會運用批判性的眼光評估信息,培養對某一事件全面了解后發表意見的習慣,使評論基于理性而非感性,并形成正確的網絡需要觀。其次,提高網民的法律素養。積極參加相關的法律講座,利用網絡等公共平臺接觸學習法律知識,以增強自身對法律的了解,努力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的網絡活動參與者。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賦予了公眾更廣泛的話語權,也為公眾自由表達意見和態度提供了更多元的平臺。但由于網民素質良莠不齊、網絡媒介“把關人”弱化等原因,網絡媒介審判也愈演愈烈,對司法權威造成了損害。防范網絡媒介審判現象,需要政府、網絡媒體和網民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網絡媒介環境的健康發展,才能在保護媒體輿論監督權利的同時,也保證司法的獨立和公正。
參考文獻:
[1]魏永征.新聞傳播法規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09.
[2]張延坤.淺議網絡媒介審判及其防范策略[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81-82.
[3]孔德欽,陳鵬. “網絡媒介審判”的負面效果成因[J].新聞世界,2010(7):87—88.
[4]徐夢瑤.從傳統媒介審判到網絡媒介審判[J].東南傳播,2015(6):92-94.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