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萱
摘要:我國國有企業的分紅是一項十分復雜但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國有企業分紅制度的正式確立,標志著國企改革超越企業層面,進入與國有資本、國有財產體系相銜接的新階段。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與國企紅利及其再分配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必須要完善國有資本分紅制度,加強法律層面的控制。本文從國有企業的分紅依據、途徑和來源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分紅制度現狀,并從發達國家國企分紅模式對我國分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指出了可借鑒之出。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 利潤 社會分享制度
多年以來,在強調政企分開、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改革大背景下,國有企業分紅問題埋沒在輿論的大潮之中,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國有企業步入正常發展軌道,建立國企分紅制度、提高國企利潤配置效率已經成為目前改革熱點問題之一。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國有經濟主導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這一現實背景下我們必須重視國有企業的分紅問題,同時妥善處理可能產生的巨大挑戰和諸多問題。國有企業在今后必將繼續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引導力、帶動力和控制力的重要作用。面對巨額的國有企業紅利,我們應該在實踐中、從西方社會會中汲取經驗,不斷推行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分紅模式。
一、分紅的依據
企業分紅需要遵循市場經濟客觀規律、基本原則和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企業制定分紅標準要圍繞兩個根本目標來進行,一是要能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和出資人的投資回報;二是要能保證企業維持運營并可持續發展。在這兩個目標前提下考慮企業分紅,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情況下,以提高企業效率(效率是保證盈利的重要條件)為前提,如果企業處于成熟期,則分紅應當考慮高比例,如果企業處于成長期,則可以考慮低比例甚至不分紅。從法律規定的角度出發,企業分紅應當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在完成上繳稅收、提取公積金等法定義務后,剩余利潤用于分紅。我國現行國有企業分紅采取的是“合理、適度、從低”的原則。“合理、適度”本身就是極其模糊的概念,經不起實踐的推敲。各大國企之間對此的態度也不同,有些表示能接受,有些表示不能接受,還有些表示可以接受但仍需國家予以資金補貼。而“從低”既不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要求,也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市場經濟規律并不是一味要求“從低”,而是要求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二、分紅資金來源與分享途徑
在我國現行體制框架下,確立國企紅利“社會共享”目標模式的關鍵,是在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增進國民福利之間尋求一種耦合機制。首先,依據利潤來源的性質確定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的具體模式。壟斷性國有企業,其利潤來源一方面是憑借政府行政權利獲得壟斷優勢,從而穩定地獲得超額利潤;另一方面是通過壟斷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管理經營創新而獲得的經營利潤。此外,考慮到非壟斷性國企面臨的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生產經營所面臨的風險較大,也應該在利潤中保留一定的比例作為企業的風險準備基金,以彌補企業將來可能出現的虧損。因此,應根據政策需要由國家代表全民制定分紅政策,參與剩余利潤的分配。其次,逐步擴大紅利分配的收繳范圍,完善分紅比例。一方面,我國存在面廣量大的國有資產,倘若把所有的國有企業都納入紅利分配的范圍,使國家及民眾能夠真正享有股東權益。另一方面,借鑒國際經驗,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分紅制度,進而為不同規模的國有企業制定量身定制的分紅比例,促進民生性事業建設。最后,以民生財政為導向,調整并優化國企紅利預算支出結構。第一,國企紅利預算支出優先用來彌補社保基金缺口。第二,國企的紅利可以通過財政公共支出的形式向教科文衛等公共事業領域投入,尤其是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基層醫療補助等投入。第三,借鑒國外“全民分紅”模式,直接向國民統一發放現金紅利。
三、對發達國家國企模式的借鑒與啟示
結合我國目前國有企業分紅的現狀來看,我國國有企業分紅制度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分析國外發達國家的分紅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首先,我國國有企業的分紅制度與國際接軌,那么國有企業完善的分紅制度必須建立在完善的法人治理機制上。其次,在西方發達國家,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監督和控制主體明確,一般集中在議會或是國會。而我國國有企業監督控制體制不健全,不能保證分紅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良好的國有企業監督控制體制的完善,是分紅制度實施的制度保障。最后,在分紅制度的具體制定上,要分級分類管理,制定合理的分紅比例。同時由于我國國有企業的分紅基礎是國有企業的利潤,在我國國有企業一般分為壟斷行業國有企業和競爭性國有企業,這兩類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不同,分紅政策理應有所區別。
在我國的特殊國情下,國有企業帶有某些行政性的特點,但是國有企業本質上也是在市場中的企業。我國國有企業和其他的上市公司沒有區別,國有企業利潤分紅的標準也和上市公司相同,既要保證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還要滿足股東對國有資本的投資報酬率。而國有企業的股東在性質上不同于其他的上市公司,國有企業的股東是政府,雖然政府股東的性質不同于普通上市公司的股東,但是二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企業提供資金,并期望從中獲得回報。因此國有企業分紅政策制定后,每一類企業適用的分紅比例,都既要保證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還要滿足政府股東的投資報酬率。根據經濟法責權利效相一原則應當完善分紅決策的責任機制,約束分紅決策行為。
參考文獻:
[1]吳國玖.國有資產收益分紅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科技創新導報,2008(8).
[2]汪平,李光貴,袁晨.國外國有企業分紅政策:實踐總結與述評[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6).
[3]鄧瑩,張熠:由國有企業分紅引發的思考.企業管理,2006(9).
[1]高路易,高偉彥,張春霖.國有企業分紅:分多少?分給誰?[R].世界銀行研究報告,2005-10-17.
[4]王紅茹.國企將向政府分紅——政府12年未從國企分紅將改變[J].中國經濟周刊,2006(07).
[5]汪平.基于現代財務理論的中國國有企業利潤分紅問題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02).
[6]李光貴.西方國家國有企業分紅制度及其啟示[J].財會通訊,2008(11).
[7]馮靚.國有企業的分紅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議.法制與社會,2009(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