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珺+李青+張丹
摘要:班級是學校聯系學生的橋梁,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臺。培養凝聚力強、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校園和諧。本文從“學生自身需求”的角度著手,指出班級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需求,并且根據班級凝聚力欠缺的原因尋找對策,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高職 需求 班級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130-02
一、高職院校增強班級凝聚力的意義
(一)增強班級凝聚力有利于滿足學生社交需求
學生同樣是社會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特別是現在的95后或者00后,他們具有個性,喜歡張揚,愛交朋友,希望在生活中受到別人的注意、接納、關心和友愛,在感情上需要一種歸屬感,而班級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載體,是同學之間互相聯系的紐帶,班級凝聚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內心歸屬感的構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增強班級凝聚力有利于滿足學生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個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獲得社會肯定的需求,一般分為內外尊重兩類。高中階段,成績的好壞成為學生滿足尊重需求的唯一途徑,很多高職學生正是由于自身學習能力較弱、尊重需求未得到滿足,從而產生厭學心理、自暴自棄甚至危害社會的行為。因此當其步入多元化評價的大學階段,需要一個包容團結的環境將其喚醒和保護,從而發現自身的閃光點,肯定自己,并且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三)增強班級凝聚力有利于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最高一層需求,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可以大致描述為充分利用和開發天資、能力、潛力等,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而這一進步過程需要不斷嘗試、修正和提高,一個充滿關愛的班集體能夠給予學生嘗試的機會,給予學生包容的鼓勵,給予學生正能量的肯定,不斷激勵其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豐富其精神世界。
二、高職院校班級凝聚力欠缺的原因
(一)集體共同目標缺失
現代高職教育秉持終身教育理念,其重要的支柱之一乃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而此處的“共同”“一起”首先應建立在共同目標基礎之上,且此處共同生活范圍指的是大社會。對于高職大學生踏入社會前的班級小范圍而言,有著共同愿景、實現班集體共同目標,是學會在大環境下共同生活的前提和鋪墊。學生剛離開課業繁重的高中階段,進入到“全新”的大學階段,難免一時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缺少自我約束力,以自我為中心,因此,目標的作用在于指明方向,凝聚人心。
(二)班干部隊伍松散
班干部作為班級的骨干力量,對于班級的凝聚力常常發揮無比重要的作用,決定著班級的精神面貌。但是在實際班級建設中,班干部較難拿捏自身的角色,要么緊緊依靠老師,當老師的傳話筒,失去同學的基礎,導致工作難以展開;要么一味擁護同學,包庇同學,沒有原則,做部分同學的“老好人”,久而久之,喪失了領導能力,進退兩難。同時,班干部之間時常因為意見分歧,缺乏溝通,導致內部矛盾出現,起內訌,給班級同學樹立了極為不好的榜樣。
(三)學生個性差異大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懵懂和敏感期,同時因為地域、家庭情況、生活行為習慣、情感需求、價值觀、興趣愛好等不同,個性差異大,大多數比較任性、自私、散漫、缺乏團隊精神,不積極參加班級學校各類活動,自我認識不足,對事情的認識又過于偏執,對班集體的榮譽視而不見,不管不顧,常常出現因某個“相似”之處而形成“孤立”的小團體現象,難以真正融入班集體中。
(四)輔導員主導作用發揮不足
輔導員是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輔導員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對學生的言行舉止起了關鍵的影響作用。由于輔導員事務較多且較瑣碎,常常忽視班級凝聚力的培養,表現為主要通過班干部傳達信息和精神,關注班干部的成長,對其他同學們的性格、愛好等了解不夠全面,并忽視學生主體性作用,長此以往,班級事務除了少數班干部參與,其他同學都漠不關心。
三、高職院校班級凝聚力培養途徑
(一)用共同的奮斗目標來激勵班級凝聚力
共同的目標是任何一個組織構建的必備因素,班級作為一個正式組織,必須依靠目標的引領,實現班級的團結共進。在制定共同目標之前,應全班充分討論,發揮同學們的主動性,暢所欲言各自的需求和個人目標,進而探尋共同集體的目標。剛步入大學的時候,可以通過自主討論,形成統一規范的班規班紀,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在參加活動比賽之前,充分探討班級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確定本次活動的共同目標,提高全班同學的參與度,從而使每一次集體目標的完成,都是全體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讓全體同學共同分享快樂和進步,提高全班同學對集體榮譽的責任感和班級凝聚力。
(二)用科學的班干部管理方式來構筑凝聚力
班級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對班干部的選舉培養工作。在班干部的選舉中,首先應細心觀察,優先推舉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為人正直的同學;其次應充分聽取班級同學們的意見,發揚民主,全班投票選舉;最后設置必要的考核期限,目的在于幫助其認識自身的角色,并不斷適應。在班干部的培養中,首先注重團隊精神的構建,通過素質拓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使同學們在實踐中相互了解、相互關愛、相互合作,建立深厚的友誼,以班干部隊伍的團結帶動全班的團結;其次注重培養班干部的溝通能力,班干部作為老師與學生聯系的橋梁,溝通能力尤為重要,也是同學們信服的重要因素;最后注重培養班干部的責任意識,在遇到突發事件或者緊急事件時,班干部應沉著冷靜,安撫同學們的情緒,勇于承擔責任,互相依靠。同時,定期召開班干部工作會議,及時聽取班干部的意見和工作總結,提高班干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有問題的班干部既做正面的引導和教育工作,也注重個別的交心談心。
(三)用關愛和包容來融合班級凝聚力
著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同學們因為學業,從不同的地方相聚在一起,要學會求同存異,學會理解,學會包容,這是踏入社會前的一門必修課。對于老師而言,除了嚴格要求之外,平日里應多進班級,多下寢室,與同學們親切交談,關心同學們的日常學習生活,給予同學們“家”的溫暖,給予他們展示個性的機會,少批評,多支持;同時,應給予“后進生”“調皮生”關注,不放棄、不責怪、耐心勸導其改正自身的行為,并積極鼓勵和肯定,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充滿愛和包容的班級,凝聚力怎么可能不高呢?
(四)用公平和信任來強化班級凝聚力
一次“不公平”的推優、一次“不公平”的競爭、一次“不公平”的認定等都會使班級凝聚力不斷瓦解,因此在班級建設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發現“不公平”,及時注意學生的情緒波動,及時化解“矛盾”,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方法,建立相關制度,暢通學生反饋途徑,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同時,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主體作用,信任關注每一位學生,“不偏心”、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班級“家”的建設管理,不斷強化班級凝聚力。
總之,班級凝聚力的構建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使同學們發自內心去維護它,進而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激勵學生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趙琴.馬斯洛需求理論下大學生手機社交行為探究及引導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7(6):45.
[2]胡彩霞.由“烏合之眾”向“共同體”轉變的高職班集體建設[J].江蘇教育研究,2014(7c):69.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