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生 辛艷
摘 要:“互聯網+文化產業”,主要是指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產業技術進步、模式變革和效率提升,提升文化創新力和發展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形態。該文立足“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形勢,提出濰坊市“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及推進措施,對促進濰坊市“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文化產業” 發展措施 研究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6(c)-0255-02
互聯網可以提供全面感知、智慧服務以及互聯互通,正是這些大數據技術的突破使得文化產業的市場定位更加精準[1]。互聯網傳播傳統文化,又改變傳統文化生態,為我國文化產業內容創新和持續增長帶來了新的動力。
1 濰坊市“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和省關于“互聯網+”的工作部署,順應“互聯網+”時代大融合、大變革趨勢,充分發揮濰坊市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以“政策引領、創新驅動、協同推進、開放共享”為著力點,促進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業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速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為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市發揮重要作用。
2 濰坊市“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措施
2.1 培育扶持產業載體
2.1.1 龍頭企業培育
扶持引導互聯網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點。立足濰坊市現有文化產業基礎和優勢,著重在書畫藝術品、民間工藝品、印刷、廣告創意設計、動漫影視、虛擬現實(VR)和智能穿戴等發展較好的領域,優先扶持具有產業鏈整合和輻射帶動作用,適應“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的骨干文化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促進產業合理分工和資源優化配置。建立全市重點“互聯網+”文化企業名錄,根據企業經營業績和社會效益,對入選企業實行動態化管理,并優先推薦參加“山東省文化企業30強”和省、市重點文化企業評選,對進入“中國文化企業30強”范圍的優秀企業予以適當獎勵。
2.1.2 重點園區集聚
打造好濰坊文化創意產業園、濰坊廣告創意產業園、濰坊軟件園、濰坊國際創意港、中國(濰坊)虛擬現實產業創新園等30個“互聯網+文化產業”重點園區,將重點園區和新建創新園納入市級現代產業基金支持范圍。發揮好園區在文化資源、資本、技術、項目、人才等方面的集聚輻射作用,帶動引領更多的文化企業投身或參與“互聯網+”業務,推動“互聯網+”文化企業集中布局、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
2.1.3 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
“互聯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優先推薦申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和濰坊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對經評估具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項目可連續給予扶持[2]。建設全市“互聯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數據庫,完善重點項目征集、推介、培育、跟蹤評估與動態管理機制。針對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的項目,集成各類科技計劃予以優先扶持,并優先推薦申報國家和省各類科技和人才計劃,扶持推動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
2.2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2.2.1 資源共享網絡平臺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建設濰坊科技創新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搭建環渤海大型儀器共享服務平臺,成為山東半島創新樞紐。積極與科技資源發達地區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對接,搭建科技資源“云平臺”,實現區域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協作共用網絡、區域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網絡以及科技專家庫、科技項目庫、專利庫、成果庫、科技企業庫、技術需求庫等網絡。建設“濰V”公共服務平臺、山東云計算版權交易服務平臺和《新華名家》移動全媒體書畫推介平臺等,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依托該市虛擬現實產業基礎,打造中國虛擬現實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盡快形成全產業鏈產品和服務供應體系。
2.2.2 創業創新孵化平臺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以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文化創業創新。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孵化器、開放式創新等,推動各類文化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和共享。推動產學研用合作,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文化創新創業體系[3]。注重將虛擬現實、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等新興技術與書畫藝術品交易、民俗旅游、民間工藝品、廣告印刷、動漫影視等傳統產業相結合,積極引進國內外高端創意設計公司,以及人才團隊等,打造獨具特色的網絡創意設計的文化城市。
2.2.3 產學研合作平臺
采取“整建制引進、建立分支機構、聯合共建”等多種方式,推動中科院、重點高校來濰坊建立專業性研究院或分支機構,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來濰坊轉移轉化。立足該市經濟產業基礎優勢和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大學在學科、人才、科研等領域的資源優勢,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研發機構共建等多項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深入企業調研摸底,結合企業技術需求與高校院所優勢學科,研究制定具體可行的對接方案措施,組織企業到高校院所集中的城市開展更加形式多樣、務實高效的專業性科技合作對接洽談活動。
2.3 積極培育引進高端人才
把培養和引進人才作為戰略工程,堅持“引智”與“引資”并重,從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及其他學術機構和社會組織中,遴選一批在一線從事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共性技術研究的高層次創新型學術學科或專科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帶動建設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探索建立濰坊市“互聯網+文化產業”人才庫,優先推薦“互聯網+文化產業”優秀人才申報“齊魯文化英才”和“風箏都優秀文化人才”等。對入選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團隊)的,在享受上級有關政策基礎上,給予相應經費補助;對入選全市鳶都產業人才領軍人才的,給予相應經費補助。對企業新引進的博士、碩士給予一定數額的生活補助,符合購房券發放范圍的,可給予相應購房券補助。
2.4 發展文化電商
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平臺,鼓勵各地利用互聯網開展文化產品(服務)信息發布、在線預訂和交易支付。鼓勵文化企業運用電子商務完善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發展O2O和C2B等新型電商模式。加快推動建設VR娛樂休閑體驗店、VR主題公園等虛擬現實文化體驗平臺。通過提供實驗空間和基礎實施,加快創業思想和設計的熟化,通過開展講座、研討、初創推廣,為創業者提供融資和管理平臺,完善社區化的創業服務。支持骨干文化企業加強與知名電商、搜索門戶網站等合作,積極拓展經營范圍,開展多層次、多樣化、多領域的展示交易活動;加快發展建設一批淘寶村,推動濰坊特色文化產品集中網上交易。
3 結語
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是必然的。因此,“互聯網+”必將成為其跨越瓶頸、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創造并滿足需求的撬動點,找到文化建設與“互聯網+”快速、有效結合的重點,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佟洋.什么是互聯網思維[J].新經濟,2014(6):55-56.
[2] 劉利成.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Z].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
[3] 顧江,郭新茹.科技創新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升級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0(7):134-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