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航
摘要:隨著會計學的不斷發展和會計環境的變化,對于會計專業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本文闡述了如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在此基礎上,從教育理念的更新,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三個方便重構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 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培養模式
隨著現在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更加滿足社會的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高校“努力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成為了眾多高校的一個重要課題。
1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解析
1.1人才培養模式
其定義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該結構的方式。從根本上對人才特征進行了規定并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以及培養理念、目標、修訂方案,改革課程體系等。
1.2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1.2.1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應該是具備“三創”型人才潛在素質。其知識結構有基礎化,綜合化和前沿化等特點,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有形知識和隱形知識的統一,專業技術知識和信息傳播知識的統一。專業知識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同時應用能力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一專多能,能較好的掌握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技能,其知識形態上表現出“博、專、能”的特點。
1.2.2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上興起了以通識教育、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一種探索性教育模式,被稱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總結,我們認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并對其加以實現。
2會計學專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2.1更新教育理念,確立培養目標
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遵循人才培養的普遍規律,同時要保持自身特色,除了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以外,還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寬泛性和多樣性,注重各類知識的交融與寫作。要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依托相近專業,結合會計專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培養具有審計,財經法規、計算機等方面知識和能力,切有職業道德的社會型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2.2修訂培養方案
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優化是高校研究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在制定方案時,應對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的財務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可以邀請相關企業共同參與和制定培養方案。方案在專業知識結構上,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企業理財理論等專業知識,了解專業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同時,對管理,經濟,金融,稅收等相關知識也要充分掌握,這樣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人才,才能體現復合型的特色。
2.3改革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在于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難點。要實施面向地方,校地、校企相結合的合作育人模式,將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需求融入到課程中去,通過對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課三大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體系的改革,做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工作。
3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
3.1加強會計學專業教學團隊對的建設
師資力量是專業建設的關鍵,師資隊伍的水平高低決定著教學質量。要堅持以會計專業建設為基礎,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教學的改革和實踐,建立起一支具有明確目標,良好合作的師資隊伍。同時,校方應鼓勵教師的再深造,提高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
3.2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由于會計專業的實踐要求高,要針對這一特點對學生的時間能力加強培養,實現知識傳授向能量培養為中心的轉型。
3.3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培養評價體系
要結合高校有關的管理教學制度,指定會計學專業教學制度,做好教學的檢查,督導,學生評課、教學業務競賽等活動,同時,對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并安排相應的教學日程,還要做好教學研究的開展,集體備課,互相聽課,教學講評觀摩等,提高師資教學水平。對于培養評價系統的改革,要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生進入社會后,要定期與用人單位溝通,通過實習單位的反饋對學生進行跟蹤關注,對其業務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4總結
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校乃至全社會共同更新教育理念,要跳出傳統教學模式。同時國家資金的投入和鼓勵,以及師資力量水平的提到,對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都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金一平.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和成功實踐——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強化班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黃江美.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D].廣西大學,2008.
[3]鄧小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誤區與培養體系重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