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鋒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關鍵之年。隨著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持續推進,中國網絡版權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網絡版權保護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我國網絡版權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司法保護不斷增強,權利人主體對于網絡版權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步加深;網絡環境下行政執法和監管行之有效,改善了網絡版權環境和秩序;公眾網絡版權意識不斷提升,保護網絡版權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信息技術持續推動傳統內容產業轉型升級,網絡技術使內容產業呈現發行環節去中心化和消費環節個性化的特征,改變了傳統內容創作模式、傳播模式和消費模式,在形成產業良性循環的同時帶來了各種新型版權保護問題,給網絡版權保護工作帶來一定挑戰。本文對新時期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現狀與機遇、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兩個層面闡述截止2016年我國網絡版權保護情況,闡明網絡版權保護對凈化版權環境、促進版權產業發展、提高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網絡版權;版權產業
1 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快速結合,互聯網經濟已成為驅動國民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要素,成為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業態密集涌現,催生和培育出新的消費需求。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較2015年同期增長2.9個百分點。移動互聯網推動消費模式共享化、設備智能化和場景多元化。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 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 95.1%。網絡內容產業各領域用戶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4.17億,網絡文學用戶規模3.33億,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和網絡音樂用戶規模均超過5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隨著4G網絡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手機資費的下調,內容產業各領域移動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均達九成以上,迎來新的發展態勢。
隨著產業鏈上下游在視頻、動漫等領域以及直播、VR等新業態持續發力,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和場景不斷豐富,網絡版權產業細分領域不斷拓展,產業結構日趨多元,發展前景更為廣闊。截至2016年底,我國網絡版權產業整體產值突破 5600 億元,產業規模位居全球前三。版權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日益突顯,成為互聯網生態中重要的基礎性資源。
2 新時期中國網絡版權保護的機遇
2.1 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更加嚴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將其作為激勵創新的重要保障,產業政策環境不斷優化。[1]2016年3月,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中提出,要“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和服務平臺,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指明“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法定賠償上限,探索建立對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將故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情況納入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6 年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要點》,明確指出“著力打擊網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和網絡侵權盜版行為”,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治理;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2016 年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推進計劃》,要求“突出對網絡(手機)文學、音樂、影視、游戲、動漫、軟件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加強對 APP、網絡云存儲空間、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方式的版權監管”。
2.2 知識產權驅動創新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關鍵要素
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強化知識產權制度對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12 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 2020 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要達到 8 萬億元,這是數字創意產業首次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也標志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和提高。
總體來看,國家政策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要求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網絡良好生態,在“知識產權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網絡版權保護迎來新的春天。
3 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2016 年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頒布第十年,十年間,我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與內容行業的深度融合引發新的產業變革,改變了傳統的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三方的利益分配格局,構成產業、技術與制度協同發展的現實障礙。[2]如何在平衡從業者利益的基礎上促進產業發展,成為當前網絡版權保護工作面臨的重大命題。
3.1 現有網絡版權法律制度不能有效應對數字網絡新技術帶來的沖擊
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多種創新形態的新型傳播方式不斷沖擊著現有的版權法律制度,一些新興的文化消費熱點(如游戲直播、體育賽事、內容聚合平臺等)中的構成要素和傳播行為的可版權性在實踐中引起廣泛爭議,引發網絡版權糾紛,反應出法律的滯后性與產業創新之間的沖突。現有的著作權法亟待做出動態調整以適應互聯網發展規律,保障新形勢下網絡版權行為主體的利益平衡。
3.2 授權機制不暢通,影響作品傳播效率和版權服務水平endprint
數字技術提升了版權運用效率,也使得版權利益被拆分過多,導致版權價格虛高、授權凌亂,影響了網絡版權的運用、管理和服務水平。近年來,我國網絡內容產業的市場需求、消費能力和受眾群體不斷擴大,優質 IP 經過傳媒和互聯網的多次開發,通過小說、影視劇、娛樂節目、游戲、動漫等不同形式,形成較高的增值變現能力和市場價格。一方面,實力雄厚的互聯網公司獨占熱門作品的專有許可,將壟斷 IP資源作為競爭和營銷策略,變相限制傳播,引發訴訟不斷;另一方面,版權授權機制的不通暢也使得需求方難以快速、低成本的獲得正版授權。在創作者、傳播平臺和消費者之間,缺乏公平、權威、通暢和有效的版權授權平臺,保障版權確權的真實性、授權規則的準確性。相關部門和企業應通過創新技術手段和管理運營模式,完善授權交易保障機制和信用機制,疏通網絡版權交易渠道、明晰授權規則,并對違反信用規定、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形成法律、信用等多方面的懲戒措施。
3.3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降低侵權門檻,網絡內容傳播由專業化轉向大眾化技術的發展在客觀上降低了網絡版權侵權難度,網絡版權侵權衍生出以聚合盜鏈、網盤分享侵權以及盜版小網站等新型侵權形態,手段隱蔽化、產業鏈條化、分工專業化、人員年輕化,已成為當前網絡侵權盜版的突出特征,也對司法審判和行政執法提出新的要求。網絡版權保護如何從行政執法、行業治理和法律規制方面與時俱進,成為我國網絡版權保護體系面臨的重要考驗。
3.4 維權成本與維權收益不成正比,制約網絡內容產業發展
作為作品網絡傳播的主要參與者,近年來互聯網公司逐步加大對版權內容的投入,但因侵權訴訟獲得的損害賠償金與作品的實際市場交易價格相去甚遠,常陷入“贏了官司賠了錢”的窘境。而普通權利人或缺乏維權意識,或不了解維權途徑,或難進行侵權取證,自我保護和維權積極性普遍不高,直接影響后繼優質內容的創作與開發。健立全方位的知識產權維權體系,亟待提高網絡版權保護專業水平,提高網絡版權侵權賠償額度,優化對權利人的維權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審判機制,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3]
4 結語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和場景不斷豐富,權利人主體對于網絡版權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步加深。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趨向嚴格,知識產權驅動創新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關鍵要素。但是,中國網絡版權也面臨著現有網絡版權法律制度不能有效應對數字網絡新技術帶來的沖擊;授權機制不暢通,影響作品傳播效率和版權服務水平;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降低侵權門檻,網絡內容傳播由專業化轉向大眾化;維權成本與維權收益不成正比,制約網絡內容產業發展等問題。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網絡環境下行政執法和監管愈加行之有效,不斷改善網絡版權環境和秩序,為提高民族的創新創造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漢東.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是新時期的國家戰略[N].中國知識產權報. 2016-01-27 (001)
[2]王巖云.數字化浪潮下期刊版權保護路在何方[N].人民政協報.2012-12-24 (B04)
[3]曹淑玉.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政策研究[D].黑龍江大學 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