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
摘要:目前我國濫伐林木與盜伐林木是林業司法部門最常見的兩類涉林案件,因此這兩類案件也是爭議最多、非常易混淆的案件,如何正確區分這兩類案件的性質,對于執法部門乃至審判部門是至關重要,是大有裨益的。盜伐林木與濫伐林木目前在法學界是沒有一個統一定義的,但是目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木資源案件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界定十分明確、嚴謹。然而在辦案實踐中,對一些砍伐林木情況,存在定性分歧和偵查要點不明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濫伐林木與盜伐林木爭議問題為視點簡要分析兩者的區別,希望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有所益處。
關鍵詞:濫伐林木罪;盜伐林木罪;爭議解決
一、盜伐林木、濫伐林木概念及區別
1,盜伐林木罪司法解釋: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數量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盜伐林木罪定罪處罰:1.擅自砍伐國家、集體、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經營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2.擅自砍伐本單位或者本人承包經營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3.在林木采伐許可證規定的地點以外采伐國家、集體、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經營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2,濫伐林木的司法解釋:違反森林法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數量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濫伐林木罪定罪處罰:
1.未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及法律規定的其他主管部門批準并核發林木采伐許可證,或者雖持有林木采伐許可證,但違反林木采伐許可證規定的時間、數量、樹種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單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2.超過林木采伐許可證規定的數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林木權屬爭議一方在林木權屬確權之前,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以濫伐林木罪論處。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發現:森林相連,界限的問題不明,經常會出現林木被砍伐之后,可以正確的判斷砍伐的性質,稍有不慎,非常容易出現當事人不滿,造成爭議案件。更關鍵的是嫌疑人會辨稱有“林權等方面的糾紛”,則應好好審查,不能輕信口供,要以大量調查的證據支撐“爭議”是否存在,應分別不同情況予以處置。
二、區分盜伐林木、濫伐林木爭議問題
首先如何確定有無爭議,首先是聽取被害人的意見,最關鍵的證據是:當地其他群眾、村委會是否知道他們有林權爭議;是否向村委會、鄉鎮人民政府干部申請過解決林權爭議;村組、鄉鎮人民政府是否調查處理過該林權爭議(森林法十七條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在辦理案件時,應收集知情群眾、村組及鄉鎮干部的證詞、林權爭議申請(如果是口頭申請,則應調查受理爭議申請的工作人員)、相關的林權證明材料、村組及鄉鎮調解處理此糾紛的決定書(或調解書)等材料。其次在確定山林是否存在爭議以后,分別以下不同情況判定砍伐林木的行為性質。
(1)在砍伐前未發生爭議,砍伐林木后才提出爭議的。
①雖然被害人有證據證明被伐林木系其所有,但嫌疑人也有證據證明其砍伐的林木系其所有,已形成林權爭議的潛在條件,應定性為濫伐;②被害人有證據證明被伐林木系其所有,嫌疑人無證據證明其砍伐的林木系其所有,又無其他正當的砍伐理由而砍伐林木的,其行為系惡意占有,就定性為盜伐。
(2)在砍伐前其中一方已向村組或鄉鎮政府遞交了解決林權爭議的申請。①如果是嫌疑人遞交的解決林權爭議的申請,說明嫌疑人有證據或證人證明涉及爭議的山林系其所有,在村組或鄉鎮未作出處理之前,砍伐涉及爭議的林木,其濫伐的故意十分明顯。②如果是被害方遞交的解決林權爭議的申請,說明雙方都有證據或證人證明涉及爭議的山林系其所有,至少被害方認可該山林存在爭議,因此在申請后直到調查處理決定生效前,不管嫌疑人知不知道被害方已遞交了申請、村組或鄉鎮正在調查處理該爭議,都應定性為濫伐。當然如果爭議方以外的其他人砍伐爭議山林內的林木,是明顯的盜伐。(3)爭議處理決定形成后,如果雙方簽字認可,沒有異議,即處理決定生效后,如果未取得所有權的一方砍伐原爭議的林木,系盜伐;如果其中一方提出異議,并已申請復議、提起訴訟,在終審裁定前,砍伐爭議的林木,同樣是濫伐。
三、辦理盜伐林木、濫伐林木爭議問題案件原則
(一)遵循及時的原則:出警必須及時,調查必須及時。因為很多森林案件,發現后大多砍伐的木材已被運走,如果不及時勘查現場,就不能調查到真實案情。如搭棚砍樹、非法占用林地砍伐、修建林區公路、開采礦物平場堆渣等,容易造成伐樁被毀壞或被挖掉,不能確定被伐林木的真實數量,不能準確鑒定立木蓄積,影響案件辦理。
(二)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很多受害人或舉報人,為了使當事人得到懲罰,容易夸大事實。特別是涉林案件證人或相關人員多為農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識淡薄,在調查取證時應對其提供的言詞認真分析、仔細詢問、詳細記錄、準確表述,才能保證做到弄清真相,實事求是。
(三)廣泛取證原則:由于砍伐林木是在山區,人煙稀少,很少有目擊證人,要多著走訪調查,依靠群眾,在詢問群眾時保持語言親和隨俗,拉近與群眾的關系,才能得到真實可信的證言。
(四)注重細節原則:在作現場堪查時,必須請與案件無關的人員見證(不得請林業員和護林員作見證人);嫌疑人指認現場時,應對伐樁逐一指認(防止在審判環節對數量有爭議),在指認的同時由技術人員檢量,并在筆錄中表述指認情況,對伐樁檢尺記錄和對遺留在現場的木材檢尺單應交嫌疑人和證人簽字確認,無論是以伐樁還是以木材作為被伐林木立木蓄積的依據,都必須將伐樁和木材檢尺記錄入證據卷。對砍伐目的和動機問題,在過去的訊問中很少提及,也應重視,可以作為社會危害性參考。拍攝現場照片時,應盡量反映出伐樁、伐倒木、木材、樹梢、鋸末、其他遺留物及其明顯的、不同的特征,并與相關現場、相關證物的特征相對應。現場勘查圖的制作不僅要反映現場的位置,還要反映出現場本質的、內在的、相關聯的特征。如砍伐現場的界線(注明被采伐和遺留的山林、特別是地物標志)、林權界線(如有林權爭議的,注明爭議范圍和砍伐范圍)、地形特征(自然地貌和人為形成的特殊痕跡等)、地類(如耕地、林地、黃連地等)、山林狀況、搬運木材路線、木材堆碼現場的位置等整體情況,以及伐樁、伐倒木、樹梢、木材、其他遺留物的分布情況。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現場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森林資源犯罪之刑罰的研究[D]. 陳玲.華僑大學 2015
[2]盜伐、濫伐林木罪非刑罰處罰措施的研究[D]. 方云.華中師范大學 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