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龍
摘要:明朝建國之初,常年戰亂導致經濟殘敗、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恢復生產,統治者為了恢復農業經濟,當務之急便是建立戶籍制度,而面對當時人口分布不均的情況,很有必要進行人口遷移,“大槐樹移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關鍵詞:大槐樹;明代;移民
一、明代人口遷徙的背景
明朝建立之初,巨大的社會問題擺在朱元璋面前,農民大量逃亡、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有大量的流民散居各地,社會經濟不堪一擊,農業生產亟待恢復,需要把流民固定到荒蕪的田地上面。
戰爭因素造成的人口減少和流民問題。從紅巾軍起兵,到明朝建立經歷了十幾年的戰亂,之后還有明代與元朝殘余勢力的斗爭。建文帝即位以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削藩政策,朱元璋四子朱棣南下爭奪皇位,對忠于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中原地區人口遭受浩劫,人口數量下降嚴重。剛剛得到有效控制的流民問題因為這場戰爭又重新爆發,破壞尤其嚴重,出現了“淮以北鞠為茂草”[1]的情況。
自然災害引起的流民問題。據史料記載,元朝末年水災、旱災、蝗災、瘟疫災害等災害接連不斷。首先是水災,元末明初黃、淮河多次出現破壞性特別大的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根據《元史·五行志》的記載,至正年間(1341 年——1368 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至正二年(1342年)“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無算”[2]。至正四年(1344 年)“夏五月,黃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六月,又北決金堤,并河郡邑濟寧、單州、虞城、場山、金鄉、魚臺……以至曹州、東明、巨野、軍匡城、嘉祥、汶上、任城等處皆催水患,民老弱昏墊,壯者流離四方”[3],給黃河沿岸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根據《元史·五行志》的統計,至正年間(1341 年——1368 年)的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出現了“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4]的慘狀。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5]至正十八年“夏,薊州、遼州、濰州昌邑縣、膠州高密縣蝗。秋,大都、廣平、順德及濰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陰、汴梁之陳留、歸德之永城皆蝗。順德九縣民食蝗”[6],水災、蝗災,饑荒與瘟疫災害也有出現,人民缺衣少食,甚至出現了人食人的慘狀。
二、山西特殊的區位優勢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位于太行山與黃河中游的峽谷之間,北面是內蒙,西鄰陜西,東臨河北,南與河南接壤。元末明初,山西人民幸運的躲過了很多戰亂與自然災害,這也成為了開始山西大移民的原因。與此同時洪洞縣還是一個交通樞紐,北上南下的必經之地,無論是從上黨盆地還是從呂梁山區走出來,必須經過洪洞縣。大規模的徙民基地必須有充足的糧食供應,而洪洞縣城具備這些條件,有驛站、大糧倉,能給移民提供必要的場所。
三、山西移民的規模
明代大槐樹移民史歷代規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從移民歷史久遠、分布廣泛、次數較多、組織形式幾個方面講,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
歷時長久、分布廣泛,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實際上應該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歷時訖宋徽宗元年(1101年)至清嘉慶25年(1820年)約700余年的時間,葛劍雄先生說:“在中國移民史上輻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移民發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樹了。”[7]據《洪洞大槐樹移民志》的作者收集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可以看到,明朝大槐樹移民分布達18個省(市),554個姓氏,498個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京、津、冀i29縣(市),山東92縣(市),蘇、皖兩湖6l縣(市),陜甘寧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8縣(市),遼寧10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l縣。
四、人口遷徙的影響
明朝建立后,在經濟上面臨的是中國歷代王朝創建時最凋敝不堪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明初的經濟卻得以迅速恢復并發展到了明代的最高水平,是封建社會中的奇跡。
“大槐樹移民”是明王朝建立初年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經濟措施,是其大力推行和獎勵屯田墾荒政策的直接表現,對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大槐樹移民的考察,我們可以了解到明王朝為開墾荒田、恢復和發展生產、解決人民生計問題所采取的經濟政策及其成效。移民還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經驗得以廣泛推廣,對鞏固邊防、穩定社會、增強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總之,明代“大槐樹移民”是一次成功的移民,它推動了明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我國人口史和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董倫、解縉、胡廣撰:《明太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2]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3]葛劍雄主編,葛劍雄、曹樹基、昊松弟著:《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4]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5]高春平、李三謀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6]高春平、李三謀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注釋:
[1](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七七,第1881頁。
[2](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094頁。
[3](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六,第1645頁。
[4](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108頁。
[5](明)宋濂等:《元史》卷四二,第900頁。
[6](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108頁。
[7]葛劍雄《家山何止大槐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