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徐貞慶
摘要:檢察引導偵查經過多年的實踐,方式逐漸多樣化。檢察機關也越來越重視在引導偵查過程中加強監督。但是由于面臨線性的訴訟構造、檢察內在職能的沖突、檢警思維模式的沖突等問題,檢察引導偵查的機制仍需完善。建議確立檢察機關在引導偵查中的主導地位,樹立引導與監督并重的理念,建立以證據為核心的引導體系,形成多部門聯合的引導機制,讓檢察引導偵查成為一種更高形式的監督。
關鍵詞:引導偵查 主導地位 監督
檢察機關的性質決定了檢察引導偵查的主要內容不是配合公安機關偵查,而是運用檢察職能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的合法性進行有效的監督。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監督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題中之義和具體踐行。檢察官的客觀義務要求檢察官不偏袒、公正地采取行動,全面偵查事實真相,不得單純謀求證明被告人有罪,檢察引導偵查正是檢察官履行客觀義務的必然要求。而且偵查權屬于行政權,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只有強力的外部監督機制才可以對偵查權的運行起到制約作用,防止偵查權被濫用。因此,檢察引導偵查更應發揮監督功能,提前告訴偵查機關應該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鼓勵做什么。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檢察引導偵查就是一種更高形式的監督。
一、檢察引導偵查的實踐探索
(一)引導方式逐漸多樣化
檢察引導偵查最早的方式是20世紀80年代的提前介入。其他引導方式也多是由此演變而來。提前介入作為檢察機關引導偵查的一種工作方法,是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不斷摸索,探討提高訴訟質量和效率的一種有力嘗試。提前介入是指檢察機關在公安機關提請批捕和移送起訴之前直接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偵查活動。實踐證明,提前介入這一方式使偵查監督由靜態監督轉向動態監督,對于加快辦案速度,防止和糾正違法偵查活動,提高辦案質量,防止錯捕錯訴等具有一定的訴訟價值。但是提前介入存在著有礙偵查辦案,檢察官先入為主、檢警聯合辦案忽視監督等諸多質疑。在提前介入的基礎上,全國各地檢察引導偵查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包括:參加偵查機關重大案件的討論、召開聯席會議、參與現場勘查、重大疑難案件聽取檢察意見等。檢察引導偵查的工作機制也越來越規范,逐步確定了引導偵查案件的范圍,使得檢察機關介入有了明確的目標,通過公檢兩家簽署的文件明確了介入的時機、職責和任務。
(二)引導理念逐漸發生轉變
檢察引導偵查機制創建之初的著眼點并不是監督偵查活動,而是配合公安機關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打擊犯罪。這滿足了當時“從重從快”打擊犯罪的刑事政策要求,與此同時卻導致檢察機關監督職能的弱化,冤假錯案頻出。偵查權的主動性、強制性和廣泛性,決定了其產生之初就具有天然強勢的擴張性和易于失控性。司法實踐中,偵查階段存在大量的違法行為,大部分冤假錯案的背后都有違法偵查的身影。而且偵查中所犯的錯誤往往具有不可彌補性,許多錯誤裁判均源自錯誤偵查。德國檢察制度的創始者薩維尼也曾指出,“警察官署的行動自始蘊藏侵害民權的危險,而經驗告訴我們,警察人員經常不利關系人,犯下此類侵害民權的錯誤。”在以偵查為中心的背景下,“檢察引導偵查更多地是體現圍繞證據形成的偵檢合力。因此,檢察引導偵查在客觀上雖然體現出檢察機關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可以規范偵查行為,起到了強化偵查監督的作用,但實質上可能會出現這種情形,即檢察有時為了與偵查形成合力不得不在某些偵查監督方面妥協讓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把證據意識延伸至前置性規范程序中來,在偵查源頭進行證據把關。這就要求公安機關以審判的標準收集、固定證據。檢察引導偵查可以將檢察機關審查證據的關口前移,確保公安機關依法取證。因此,檢察引導偵查的工作機制也逐漸開始從配合走向監督,從合作走向制約。
二、檢察引導偵查面臨的問題
(一)線性的訴訟構造
實踐中,公檢法三機關完全獨立開展工作,分別享有相應的權力,檢察機關很少參與偵查活動。三機關逐漸形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線性分工模式,辦理刑事案件如同流水作業,一道工序接著一道工序,完全分割。這種分工模式在使偵查權保持超強獨立性的同時,也導致檢察機關不可能對偵查活動全過程進行引導,引導偵查只能對已經破案并抓獲犯罪嫌疑人的案件進行監督引導。而在偵查階段,偵查人員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案件的偵破及抓獲犯罪嫌疑人方面,一旦破案就認為完成了任務,忽略了及時、全面、合法收集證據。同時,檢察機關將引導偵查的原則總結為“引導而不領導、參與而不干預、討論而不定論”,這個分寸在實踐中很難把握。檢察人員在認識和業務水平上存在分歧和差異,有的檢察人員介入過度,主導了偵查程序;有的檢察人員消極無為,應付了事;有的檢察人員不當引導,不當參與,導致公檢兩機關從配合走向對抗,合力打擊犯罪的目標也就無從實現,當公安機關出于各種原因不邀請或者認為不需要引導偵查,這一機制就會落空。
(二)檢察職能的內在矛盾。
檢察機關是國家的公訴機關,承擔追訴職能,指控犯罪,同時負責監督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這導致我國檢察機關引導偵查具有雙重目的,一是追訴犯罪;二是保障人權。一方面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配合協作,共同打擊犯罪;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又監督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偵查行為。兩種功能之間無疑存在沖突。“假如檢察機關介入偵查機關過深,情感上不自覺地與偵查機關混同于同一戰壕,忘記了自己肩負的監督職責;假如檢察機關介入偵查機關過淺,則可能過分強調其監督職責,導致指引偵查效率低下。因此,構建偵查指引權的相關制度體系,不能不考慮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和公訴職能。”檢察機關一直宣稱堅持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卻始終在兩種職能之間徘徊,實踐中往往傾向于配合公安機關行使偵查權,事實上形成了偵捕合一、偵訴合一。
(三)檢警思維模式的沖突。endprint
偵查的對象是已經發生的犯罪。公安機關主要通過還原案件真相的方式偵破案件,不斷收集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形成證據鏈條,揭露事實真相。偵查之初,案件事實一片空白,公安機關并不確定案件的性質,只能根據案件類型和取證環境隨機應變,收集證據具有盲目性。另外,偵查偏重于揭露犯罪,有時雖然也做排除犯罪的工作,但排除犯罪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其他犯罪。檢察引導偵查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一種演繹法,即根據偵查部門確定的罪名和法律對該罪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演繹具體案件的證據是否達到批捕起訴的標準”。所以檢察機關引導偵查以公安機關確定了相對明確的罪名和提供一定的犯罪資料為前提。而且檢察機關的性質要求其既注重構成犯罪的證據,也注重無罪的證據,要在正當程序的規制下確保偵查行為的正常運行,指向偵查行為的規范性。而偵查行為需要自主創造的空間。兩者在行為方式上必定會存在沖突。
三、檢察引導偵查機制的完善
(一)確立檢察機關的主導地位
檢察機關引導偵查依賴于公安機關的認同和尊重。檢察機關如果不能與公安機關達成共識,強行介入引導,容易引起公安機關的仇視心理,進而公安機關在引導偵查過程中可能不會給予檢察機關應有的尊重。但檢察機關是引導偵查的主體,公安機關時引導偵查的客體與接受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檢察機關應當居于引導偵查的主動地位。但實踐中,引導偵查的提起往往是公安機關對于一些在當地影響大、破案壓力大、證據把握不準、案件性質模棱兩可或一些邊緣性案件,主動邀請檢察機關介入引導偵查。檢察機關由于立案知情權的缺失,很少主動要求引導偵查。因此,應當構建刑事案件信息共享平臺,使得檢察機關可以查詢本地刑事案件的發案情況。另外,檢察機關也可以通過當事人反映、媒體披露等途徑了解案件信息。檢察機關發現需要引導偵查的案件可以在立案后以書面的形式及時通知公安機關要求予以配合。
(二)樹立引導與監督并重的理念
“雖然檢察引導偵查和介入偵查使偵查監督從所謂的靜態監督轉為動態監督,但是主要是配合而非監督。由于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控制犯罪的角色合一,導致偵查監督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救濟地位與監督的救濟職能缺失”。目前,人們要么將檢察引導偵查定位為檢察權對偵查權的監督,要么定位為檢警圍繞刑事證據而進行合作。兩種結論都只具有單一視角。對檢察引導偵查制度的定位必須放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既強調引導,更要重視監督。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監督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題中之義。在以偵查為中心的背景下,檢察機關主要靠公安機關報送的案件材料對偵查活動進行監督,但是違法偵查活動情況往往不會在案卷中直接反映,偵查監督效用不大。在偵查機關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為配合公安機關工作,檢察機關在偵查監督方面不得不予以妥協和讓步。建立檢察引導偵查制度,就是要將監督關口前移,變事后性、被動式的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主動監督,提高刑事案件的辦案質量。檢察機關在引導偵查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監督偵查行為,及時指出偵查中的違法之處,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以證據為核心的引導體系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使得檢察機關在法庭上的舉證責任得到了強化,這就要求公安機關必須準確而全面地提供檢察機關指控犯罪所需要的證據。偵查工作的核心是收集證據,引導偵查工作的核心就是引導公安機關合法、及時、準確、收集、固定證據,及時排疑補漏,有效形成證據鎖鏈。檢察引導偵查取證是必要的,但不能陷入偵查活動中,成為偵查人員的依靠和助手。檢察引導偵查取證,在方式方法上,重在引導,而非協助,在內容上核心是取證,而不是整個偵查工作,對于公安機關非法取得的證據,堅決予以排除。另外檢察官的客觀義務要求檢察官公平地依法行事,不偏不倚地履行其職能,按照客觀標準,適當考慮到嫌疑人和受害者的立場,并注意到一切有關情況,全面地發現事實真相,不能單純謀求證明嫌疑人有罪。一般而言,偵查機關更側重于揭露犯罪,通過不斷收集與案件相關的證據進而偵破案件打擊犯罪;檢察機關基于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在刑事訴訟中不僅要關注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予以有效打擊犯罪,還要關注犯罪嫌疑人罪輕和無罪的證據,保障當事人的人權,以維護法律的統一和正確實施。
(四)形成多部門聯合的工作機制
一是確立偵監部門主體責任。偵監、公訴、未檢部門對公安機關偵查刑事犯罪均有引導、監督職責,但在人員、業務方面又相對獨立。為防止部門間扯皮推諉,檢察機關應明確由偵監部門負主體責任。二是發揮刑檢條線內部合力。根據不同案件,確定由偵監部門單獨或會同公訴、未檢介入發表意見:對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侵犯未成年被害人人身權利的,由偵監、未檢部門共同介入發表意見;對在公訴階段定罪量刑方面可能存在重大分歧的,由偵監、公訴部門共同介入發表意見,以盡早消除檢察機關內部分歧,保障訴訟順利進行。三是明確重大案件上下聯動。對涉及政治敏感性或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由上下兩級檢察機關偵監部門共同介入發表意見,并及時將案情匯報至上級,確保辦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引導偵查工作應當由專崗專人進行,避免檢察人員先入為主,忽視對公安機關取證行為和證據合法性的審查。
參考文獻:
[1]李樂平.審查逮捕后至移送起訴前偵查監督機制之構建.人民檢察,2012(4). [2]龍宗智.評“檢警一體化”——兼論我國的檢警關系.法學研究,2000(2).
[3]董邦俊,操宏均,秦新承.檢察引導偵查之應然方向.法學,2010(4).
[4]陳云龍,彭志剛.檢察機關偵查指引權及其實現機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9).
[5]郭嗣彥,許娟.檢察引導偵查的價值評價.甘肅社會科學,2008(3).
[6]左衛民,趙開年.偵查監督制度的考察與反思——種基于實證的研究.現代法學,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