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的讀后感。文中先陳述了德魯克對“創新”的定義,隨后結合我國國情對我國的創新發展戰略進行了探討,指出不能只強調科技創新,而更應該著力管理的創新和社會層面的創新。
【關鍵詞】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德魯克 創新
近日拜讀了德魯克先生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讓我獲益匪淺,并且也如海爾集團的張瑞敏先生評價的那樣,“有茅塞頓開之感”。這本書雖然寫于30多年前,但今時今日讀起來卻完全不會感覺過時,仍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創新與管理活動。
什么是創新?德魯克用薩伊定義企業家精神的方式,將創新定義為“創新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同時他也用需求術語定義為“創新就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簡單來說,創新是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他還在書中寫道:“創新是一個經濟或社會術語,而非科技術語”。他認為創新不僅僅是時常回響在我們耳邊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也包括那些低科技含量的、具有社會性的創新。
在我國,“創新”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上到國家政策,下到企業slogan,隨處可見“創新”兩個字的身影。特別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見,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不僅我國,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將創新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比如世界公認的創新力最強的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創新戰略。而在2015年10月,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與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最新版《美國國家創新新戰略》,提出了支持美國創新生態系統的新政策。這一創新戰略共有六個部分,包括三大創新要素和三大戰略舉措。三大創新要素指的是投資創新生態環境基礎要素、推動私營部門創新、打造創新者國家,三大戰略舉措指的是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和持續經濟增長、推動國家優先領域突破、建設創新型政府。
從我國與美國的創新戰略的對比中不難看出,我國的創新戰略強調的仍然還是科技創新。不可否認科技創新對于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作用,特別在當下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全球各國從爭奪軍事的高技術威懾優勢轉向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因此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關鍵因素。但是,僅僅依靠科技創新,可能并不一定能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向前快速發展。
在書中,德魯克也列舉了美國和歐洲的發展情況對此進行了論證。在美國方面,根據就業統計數據,從1965年到1985年期間,美國國內新增了4000多萬個工作崗位,但其中高科技企業所提供的崗位不到600萬個;同時,這段時間里美國每年新成立的企業多達一萬家,但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企業與“高科技”有關。這也就是說,這時期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非“高科技”的普通企業。反觀歐洲的法、英、德三國,以“高科技企業家精神”作為制定國策的前提,結果既沒有增加就業崗位,也沒取得技術領先,反而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猶如重蹈協和式超音速飛機的覆轍”。
此外,德魯克還指出,從影響力上來看,幾乎沒有什么技術性創新能與報紙、保險、分期付款等社會性創新相比。報紙和保險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現代意義上的報紙和保險則大約在15至17世紀的歐洲出現,而分期付款則在19世紀出現。這三大創新歷經人類社會幾百年的進程,歷經來多輪科技變革,直至當今21世紀仍然存在,并且占有重要地位。
當然,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像美國的微軟、蘋果、英特爾等企業,他們在各自科技領域的成功創新,奠定了自身的行業領導者地位,不僅為自身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為所處行業的發展、政府稅收、勞動就業等貢獻了不小的力量,同時也在全世界相關領域中掌握著話語權,直接幫助國家提高了競爭力。但是,科技創新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科技創新難度大,需要大量資本、人力的投入,并且具有很大的失敗風險。正如德魯克所言,美國80年代IT產業的收益,可能不比過去二十年中倒閉的IT企業所付出的成本更高。他甚至還認寫道:“推動高科技的政策以及高科技本身,都不會產生高科技。”
對于我國來說,科技創新所要付出的成本和面臨的困難將會更大。眾所周知,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只有少數企業能夠承擔,對于我國以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的市場經濟來說,代價太高風險太大。并且高科技產品一般價格較高,消費者不一定能承受。另外我國雖然擁有值得驕傲的古代四大發明,但在近代,我國的科技水平卻一落千丈。哪怕是在今天,我國的科技水平仍然十分薄弱,高科技人才缺乏。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高新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同時,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形勢嚴峻,而按照美國的發展經驗,光靠發展高科技是無法解決這么多人的就業問題的。而且當今許多科技創新是朝著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這會降低產業對勞動力的依賴,減少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比如機器人取代流水線的工人,無人駕駛汽車取代人類司機,等等。相反,許多看上去傳統的行業,或者非科技類的創新,卻加大了對人力的依賴,增加了工作崗位的供給,比如共享經濟、外賣行業、快遞行業等等。
因此,科技創新雖然不可或缺,但我國的創新戰略不能只強調科技創新,而更應該著力管理的創新和社會層面的創新。事實上,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社會機制體制的創新,而非科技創新。這里社會機制體制的創新就是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特別在當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周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以及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就更應該大力創新,尤其是大力加強管理創新和社會層面的創新,來打破發展瓶頸,解決就業困局,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德魯克. 創新和企業家精神[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作者簡介:許路(1989-),男,貴州六盤水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