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靜
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中學生要做到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理解淺顯的文言文[1]。然而,如何激發中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則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在落實新課標,積極探尋各種有效教學時的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本文將從中學文言字詞教學重點出發,談談中學文言文字詞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有效的文言文字詞教學。
關鍵詞:文言文字詞教學;教學重點;教學方法
中學文言文字詞教學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是打開讀者與文本直接對話的一把鑰匙。如果學生要具有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則首先要做的是掃除語言障礙。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們最為關注的就是文言字詞教學。那么,如何使“枯燥”的字詞教學吸引學生的眼球,如何使學生有效地學習和積累常用文言字詞,則成為了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一、文言文字詞教學的重點在常用字詞
學生閱讀文言文最大的障礙是因為他們對古代漢語的生疏,特別是對古代常用詞匯的常用意義了解的很少。正是此類常用詞匯的常用意義,阻礙了學生對古文內容的正確把握。語文教師講授文言文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對課文中對古代常用詞匯的常用意義上,只有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掌握課文中常用詞匯的常用意義,才能讀懂、讀通課文的內容。
例如,《鴻門宴》文末有這樣一段話:“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這段古文確實“淺易”,學生似乎都能讀懂,但是仔細推敲就不覺得那么簡單了。對“操”和“持”,人教版的解釋都是“拿著,攜帶”的意思,兩者的解釋并無區別。既然兩者意思相同,那為何司馬遷兩用其詞?能不能互換位置,說成“大王來何持?”“我操白玉一雙”?當然不能。因為“操”字的常用義,表示手的嫻熟動作,成語“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比喻兄弟吵架成為慣常,操是習慣的意思。古代諸侯之間往來,要捎帶禮物,這是慣常的做法,所以張良問劉邦:“大王來何操?”是說大王你捎帶了什么禮物來。而“持”字的常用義,表示手往上托,表示恭敬。“我持白玉一雙”之“持”,是“奉”的意思。[2]劉邦雖然心存稱霸之心,但他深知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故表面上還是裝出臣服的樣子,哪怕是在心腹大臣的面前。所以一個“持”字,將其虛偽狡詐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這,些知識如果教師不點撥,學生恐怕永遠也明白不了
二、文言文字詞的教學方法
(一)追本溯源,形成系統
由于文言文距離我們太過于久遠,文言字詞教學困難成為了眾所周知的問題,因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在文言字詞教學環節上花費大部分時間。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是教師教給學生一個字詞,學生就學一個,到最后學生學習的文言字詞只憑單個積累,比較零碎,學生也難以提高閱讀水平。于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文言字詞系統,成為了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它能夠將學生己經掌握的文言字詞知識變具體為抽象,變分散為系統,從而使學生全面地了解文言字詞的變化線索和規律。
比如“亡”字在課文中出現次數很多,而“亡”字也有幾種不同的意思,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8個義項,①逃亡;②出外,不在;③失去,丟失;④滅亡;⑤死亡;通“忘”,忘記;wu,通“無”,沒有;.wu,通“無”,不。我們看這8個義項都是“亡”的常用義,如果每次只教給學生一個義項,到最后學生記憶中都是分散的意義,不如將義項之間的聯系講解給學生,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關于“亡”字意義的體系,這樣學生不僅僅學到“亡”的各個義項,而且更是形成了義項群,更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3]
(二)成語輔助,加深印象
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大多數是從古代經典中產生的,脫胎于中國古代書面語即文言,成語依然保留著大量的文言字詞、文言句式和文言意義,所以成語可以稱為文言的“活化石”“活標本”。因此在解釋文言字詞時,如果能夠使學生聯想到含有這一字詞的成語,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文言字詞,必然會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去學文言字詞。
比如在講到《寡人之于國也》時,讀到“吾不忍其毅觸,以羊易之”一句,可以引導學生想到“改弦易轍”“易子而食”等成語,這兩個成語中的“易”和文章中的“易”都是“交換、替代”的意思。同樣文中有“易”的《燭之舞退秦師》,“以亂易整,不武”中的“易”也可以用這兩個成語來印證。
在《鴻門宴》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出自于這篇文章的成語,比如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自于文中“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一句,“人為刀姐我為魚肉”來自“如今人方為刀姐,我為魚肉,何辭為?夕,更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直接出自文章中的一句話等等。[4]
(三)對比歸納,尋找聯系
學生學習新知識總會需要經過“懂”“會”“熟”三個階段的,學生的認識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這是形成學生能力的必要前提。雖然常用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有好幾個義項,常常讓學生抱怨很難記憶,但是每個字詞在具體語境就會有其確定的意思,并且每個常用字詞都會有其常用的義項,而這些常用義項大都是在基本義項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平時就歸納整理常用文言字詞,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例如在學完《桃花源記》后,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中“聞”雞犬相聞,(聽到);“村中聞有此人”(聽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字很多,比如(知道,聽到)聞之”(聽說)。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下總結歸納,從中發現“聞”字意義之間的聯系。[4]又如在教授《師說》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歸納整理文中“師”字的不同用法,并遷移至之前所學過的古文,進而形成有關“師”字的系統知識,如何便可一記一串,方便記憶。
由此可見,學生學完一篇文言文之后,如果適時地整理歸納文中有特點的字詞以及一詞多義,對后期復習舊知識、鞏固文言知識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7
[3]袁歡.文言文字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4.
[4]劉敏.淺談文言文字詞教學技巧[J].文學教育(上),2013,02:48-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