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慧
【摘要】:《出水蓮》這首古箏作品屬于古箏傳統作品,南北派系中南派的客家箏派核心代表曲目。筆者首先介紹了客家箏派和《出水蓮》的發展,隨后圍繞客家箏派曲目《出水蓮》在演奏技法、演奏風格和表達情感三方面對各個版本的作品進行比較和分析,并對業內主要人士的文章主旨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后續研究做鋪墊。
【關鍵詞】:《出水蓮》;客家箏派;演奏技法;演奏風格;表達情感
廣東漢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公元四世紀魏晉以來,漢民族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南遷,十三世紀宋亡前后,南遷規模最大。南遷的漢民族,居住在粵東、閩西和贛南。先入為主,后至為客,當地人稱他們為“客家”。客家人帶來了異鄉習俗,還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音樂文化,“中州古調”就是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傳統的廣東漢樂所用樂器有文樂和武樂(打擊樂)之分。廣東漢樂的曲目豐富,演奏形式多種多樣。目前可查的曲目就達 600 多首,其中有來自中原宮廷音樂、古代音樂的,如《南進宮》;有由古琴曲演變而來的,如《漁樵問答》;有原屬戲劇曲牌的,如《得勝令》;也有由民歌、小調轉化的,如《剪剪花》。
廣東漢樂箏藝的特點
廣東漢樂箏藝是廣東漢樂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演奏的曲目來自廣東漢樂的“絲弦樂”。可分為大調、小調、串調。其中,“大調”結構嚴謹,每曲六十八板,保留了中原古樂“八板體”的傳統結構模式,如《出水蓮》、《昭君怨》等。“串調”結構較為自由,樂曲長短不一,長曲可有七十余板,短曲可僅十余板,如《單點頭》、《亂插花》等。而“小調”則一般多由民間小調演變而成,音樂形象較為單一。廣東漢樂箏藝其傳統的樂曲有硬線、軟線之分,其音階源于我國古代的“三分損益法”求得的五聲音階。“硬線”樂曲以 5 6 1 2 3 5 為音階,“4 7” 兩音只是偶爾穿插于旋律之中,作裝飾性輔助音。這類樂曲大多較為歡快、明朗,如《單點頭》、《亂插花》等。而“軟線”樂曲實為“乙凡”調的別稱,它是在“硬線”的基礎上把 “6 3”兩音升高而得來的,形成5 7 1 2 4 5 這獨有的特色音階。這里的“7 4”兩音不那么穩定,使“軟線”樂曲帶有深沉、委婉、悲凄、哀苦的韻味,如《崖山哀》、《散楚詞》等。
廣東漢樂箏藝的獨特風格,還源于獨特的演奏技法。其傳統技法中,“左手為韻,右手為聲”。尤其注重樂曲的神韻,其演奏風格高雅、穩重,緩而不怠,緊則有序。在廣東漢樂箏藝多種多樣的演奏技法中,右手的運指十分講究,常用“大撮”來起板,可突出重拍和按滑音特色。左手技巧的運用,是體現廣東漢樂箏藝的精髓,其中對上滑音的運用和控制,顯得更為重要。上滑音快與慢的應用以及對回紋滑音、延續吟弦、顫揉的把握與否,是能否掌握好廣東漢樂箏藝演奏的關鍵所在。
《出水蓮》作品綜述
《出水蓮》是廣東漢樂箏曲中最著名、流行最廣泛的“軟線”大調樂曲之一,是箏家必彈的曲目。樂曲結構嚴謹,屬六十八板的板頭曲。1933 年由廣東漢樂理論家、演奏家錢熱儲記譜,饒淑樞審譜刊載在汕頭公益社 《樂劇月刊》,題解為“出水蓮描寫蓮塘蕭散、秋涼景色,富有睹物傷時之意”。其在《清樂調譜選》中對《出水蓮》的詮釋又云:“蓋以紅蓮出水,喻樂之初奏,象征其艷嫩也。凡軟線諸調,均可用此調起板”。《出水蓮》一曲實際應是借景抒懷、言志,表現了蓮花“出自污泥而不染”的純潔、高尚情操。
《出水蓮》在傳統的演奏習慣上有幾種方式:1.可以慢板單獨演奏。2.慢板與“軟線”《熏風》的中板連奏。3.慢板與“軟線”《昭君怨》、《崖山哀》慢板連接成套曲演奏。4.慢板與“軟線”《昭君怨》、《崖山哀》慢板連奏之后,再接“軟線”《熏風曲》的中板或《雪雁南飛》的中板結束。中國的民間器樂曲有“死譜活奏”之特點,每個演奏家在不同地點、不同場次的演奏,對旋律的加花變奏都會有些不同的變化,從而產生多種演奏版本。“出污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的氣質,這是人們所欽羨的高尚情操,樂曲理應抓住這個主題思想,才能給人以潔身自愛、自強不息的哲理性啟示。根據這個主題思想,樂曲的情緒變化,可歸納為“傲、憤、怨”三個字。傲者,是“蓮”對“污泥濁水”不屑一顧的娜視態度;憤者,是“蓮”對“污泥濁水”的疾惡;怨者,是“蓮”對無能為力改變污濁之意。《出水蓮》仿佛在告訴人們:盡管“蓮”無能為力改變“污濁”現實,但通過潔身自強,最終沖出水面向人們展示其艷嫩英姿時卻是充滿信心的。因此可以理解為一種信念的表示。
《出水蓮》演奏風格
《出水蓮》的樂譜有很多的上下滑音,這在古箏演奏技法中稱為拂弦,短小的拂弦是刮奏技法的一種,是客家箏樂的一大特色,給人以古樸凝重的感覺。這個特色與客家文化的背景有關,因為客家是外來人群,因此客家人在與當地土著相處和融合中形成了謹慎和內向的性格,所對應的音樂表現也是含蓄和凝重的。這種謹慎和含蓄就體現在短小拂弦的左右手和諧中——左手為韻,右手為聲。也應正了《琴況二十四警句》的的第一句,第一則“和”,“散和、按和、泛和。復求其所以和者三。曰 :弦與意和,指與音和,音與義合也”。注重這首曲子神韻的把握,對左右手相“和”的運用,扣人心弦,韻味深遠。本曲采用滑音的實際音高和時值記譜,只要按樂譜準確演奏,就基本上能彈出漢樂箏曲的風味。演奏時,要求落點果斷準確、音韻渾厚、分句清楚、層次鮮明;氣息要運用得當;花指不宜過長,長則華麗有余而古雅不足;4、7兩音,按弦與彈奏幾乎同步進行,一按即顫,按頗之間勿生間隙;頗音頻率密而勻,起伏幅度要小;下滑音要保證音頭與音尾準確,滑動時,左手指緊貼箏弦,慢慢浮起,使之音色柔潤內涵;觸弦點一般在距岳山3.5~4cm處,此處受力較佳,音色鏗鏘,太近岳山,音雙且薄;遠離岳山,則濁而空。在處理音色變化時,可根據曲情選擇觸弦點以達到聲較看客家箏樂的美學特征的效果。
總結
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正式進入大學成為一門專業學科,是在20 世紀 50 年代,當時一批著名的音樂藝人(如趙玉齋、高自成、曹東扶、羅九香、蘇文賢、王巽之等)紛紛走入大學課堂傳授,為中國傳統民族器樂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可喜的一面。另一面,由于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加上各種社會原因,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長期以來處于弱勢地位,在其發展的歷程上或多或少地主動向西方音樂文化靠攏,無論是在樂隊的編制上,還是樂曲的創作、記譜上都在宣稱所謂的與國際接軌,不自覺地把自己傳統的優秀音樂文化丟棄,令人惋惜。
盡管同一首樂曲,有不同的演奏者就有不同的演奏版本。甚至,同一演奏者就有多種不同的演奏版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音樂的風格、韻味,樂曲的規律、板數乃至骨干音是不會因不同的演奏而改變的。正因為“口傳心授”這種具有可塑性的動態傳承法,才使中國的民間音樂得以生存發展,一代一代的演奏家才能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王蔚. 求同存異 “雅”“傲”共賞——給廣東漢樂箏藝及《出水蓮》提供一份教學參考[J]. 人民音樂,2010,09:52-55.
[2]肖玲. 從《出水蓮》的演奏特點看客家箏曲[J]. 音樂時空,2011,11:47-48.
[3]馬歡. 從《出水蓮》談客家箏樂的風格與演奏特點[J]. 音樂大觀,2011,09:96-97.
[4]周杰. 論客家箏曲《出水蓮》的藝術特色[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1,06:109-111.
[5]李月晴. 古箏曲《出水蓮》的譜本比較研究[J]. 北方音樂,2015,10:150.
[6]楊思敏. 出水蓮花,古韻猶存——從《出水蓮》演奏版本的比較看客家箏樂的美學特征[J]. 音樂大觀,2014,02:129.
[7]王天一. 如何用新型轉調箏演奏《出水蓮》[N]. 音樂周報,2001-10-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