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與開放,大學生已不再是那個校園中的金絲雀,而更多的承擔著社會角色,然后隨著大學生與社會的逐步接觸,更多的問題隨之產生,首當其沖的就是大學生兼職所產生的法律問題,如何保護大學生權益,如何界定大學生兼職法律地位,已然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
【關鍵詞】:大學生;兼職;法律地位
一、問題引出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大學生越來越注重自身社會實踐的鍛煉,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然而,近些年來,關于大學生社會兼職所一發的負面問題層出不窮:老板克扣工資、加班無報酬,甚至發生傷害事故后無法獲得相應的賠償等等。當在外兼職的大學生,遇上上述的不法侵害時,該以何種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是采用勞動法還是民法?一問題即便是在實務中,也無法做到統一,有些實務判決中,將大學生與勞動單位的關系認定為勞動關系,而在有些判決中則對此進行了否認。
筆者擬就這一問題,對我國現行法規及相關立法原理進行梳理、探討,本文目的在于厘清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于高校學生兼職的適用情況,并且希望籍由對勞動法中勞動者主體資格概念的辨析與界定,對我國高校學生兼職的合法權益維護提出切實可行的保障途徑。
二、現行法律對兼職大學生的規定
1.我國現行法律對大學兼職的規定
原勞動部在 1995 年《勞動法》頒布之后,為了應對《勞動法》實施后發現的一些問題,發布了一個規范性法律文件,即《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 號),其中對在校大學生兼職打工是否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做出了明確地規定,具體條文如下:“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根據該條款的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期在外打工的行為,不屬于就業,所以與用人單位建立的不是勞動關系。由此可見,根據我國現行勞動法律法規,應當否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與用工單位建立的是勞動關系。
細讀本條文,可知我國法律否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原因在于大學生的兼職打工的行為在立法者看來“不視為就業”。
根據我國勞動立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并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更深入地理解,國家為了促使勞動者充分就業,能夠自主擇業,通過立法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所以,在我國自然人的就業行為和建立勞動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2.根據我國現行法規大學生兼職不受勞動法調整
目前我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主要建立的是“標準勞動關系”,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建立一重勞動關系,八小時全日制勞動,遵守一個雇主指揮。標準勞動關系的用工模式為全日制用工形式,該用工形式是在 1995 年頒布的《勞動法》中確立的。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全日制用工是指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個小時的工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小時的最高工時制度。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休息至少一天的休假制度。
全日制高校學生,其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生根據學校的教學進度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顯然根據學校課程安排,大學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教學現場和用人單位的工作崗位上,如此即無法實現按照用人單位的用工要求,全日制八小時在工作崗位上工作。
盡管“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是對傳統的用工模式的突破,但是考慮到在校大學校外兼職的目的并非是為了“就業”,因此,兼職大學生并不是我國勞動法上的“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現行勞動法律的規定,兼職大學生并不具備“勞動者”主體資格,所以他們走出校園,到用人單位兼職打工時,不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未被納入我國勞動法律的調整范圍之內。但是兼職大學生不適用勞動法進行調整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兼職行為無法可依,合法權益得不到任何保障,筆者認為兼職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建立的是民事雇傭關系。
雇傭關系是一種由當事人意思自治主導的勞務與報酬的交換關系。雇傭關系與勞動關系,從原生狀態下看本質是相同的,兩者都源自于勞動和報酬的交換關系。國內學者將雇傭關系界定在交換領域中,即傳統的民法領域,而將勞動關系放置在生產領域中,即勞動法領域。從雇傭關系到勞動關系的發展,是法律關系社會化進程,是勞動基準法(公法)介入雇傭關系,出現了私法公法化的趨勢。正因如此,高校學生兼職并未納入勞動法調整范圍內,只能適用民法的雇傭關系。
三、大學生校外兼職法律資格之困境
1、成文法制度要求尊重現行法律法規
我國現行法律明文規定,兼職大學生不受勞動法的調整。中國的法律體系屬于成文法國家,這就要求法官、律師等司法共同體在法律的適用上,都需要依據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進行處理。有學者稱勞部發 95年309號文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所以應當廢止。但是,廢止一個法律文件的效力,并不是由學者通過自己的臆想加以確定的,而應當由國家權威機關,根據法定程序執行。勞部發95年309號文是一個至今仍然有效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以其中對于在校生兼職的規范仍然有效。尊重現行有效的法律,即是我國法治建設最好的腳注。
2、我國勞動法立法以促進勞動就業為主
我國的勞動法律法規是從以計劃經濟為基礎開始的,在1995年制定《勞動法》之前,我國的勞動立法屬于行政立法,而在95年制定勞動法時,才突破行政政策,進入社會立法,1995年制定勞動法時,對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演進的目的出現了雙重性,一方面對勞動關系的改革是為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服務,另一方面對勞動關系改革的目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弱勢的勞動者。這種雙重目的的作用方式,在前期勞動關系演進的主要作用在于推進改革的目的,而在后期起主要作用的是保護勞動者目的。我國勞動法是從通過界定用人單位入手,通過界定用人單位來界定勞動者,國家通過對用人單位外延的列舉
來推進中國進行的用人單位用工體制改革,逐步將用工權力下放至用人單位。在我國現行勞動立法理念中,“強資本,弱勞工”仍比較普遍。所以在勞動立法中,傾斜保護勞動者的權利,特別是就業權尤為突出。
勞動就業,指有勞動能力的自然人,通過一定的方式與生產資料結合,實現勞動過程,獲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活動。
在國際上,“就業者”是那些年齡符合要求并且符合以下條件的人:(1)在規定時間內正在從事有報酬或收入的工作;(2)因疾病、事故、休假等原因臨時停止工作人。一般勞動就業的范圍包括國民經濟各部門中所使用的勞動力。
在我國現行勞動立法中,就業就等同于建立勞動關系。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勞動關系的建立是以勞動者就業作為前提的。我國是人口紅利大國,截止到2012年,我國人口已達到16億。2012年我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截止到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接近700萬人,所以我國勞動力市場是相當豐富的。目前我國政府所面臨的主要壓力仍舊是龐大的就業群體如何實現充分就業。勞動法的制定和實施離不開法律扎根的社會環境,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因素都會影響勞動法的立法傾向和實施情況。社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我國勞動立法中,首要解決的是以就業為目的人群的勞動權益保障,而在校大學
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存在就業壓力,所以對于兼職大學生是否適用勞動法調整的爭論,我們可以清楚地解讀出勞動部對在校學生勤工助學行為性質的界定,即“不視為就業”,所以兼職大學生也就不是我國勞動法上適格的主體。
3、國家不鼓勵在校大學生兼職
教育部和財政部在 2007 年聯合發布了《高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以此來規范高校學生勤工助學的行為。
在其中第六條規定:“學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為,不在本辦法規定之列。”教育部作為我國教育教學管理的主管機構,在其下發的對高校在校學生的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中,將學生私自在外打工的行為排除在外,這意味著,對于該類學生的兼職行為將由國家其他法律法規進行調整。
而在《高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中,對于大學生經由學校同一組織的在校內或者校外的勤工助學活動,做出了明確的、有利于學生完成學業的規定。比如在工時管理上,明確要求“每周不超過8小時,每月不超過40小時”,在薪資計發上也提出“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求,該管理辦法的立法主旨就是“為了規范管理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工作,促進勤工助學活動健康、有序開展,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精神,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四、大學生兼職之合法權益保護的途徑
1、由教育部為主出臺方案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因根據現行我國勞動立法現狀,無法將兼職大學生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如前已述,兼職大學生只是民事雇傭上的勞動者),所以對于關系到兼職大學生權利義務的雇傭協議,必須簽訂。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所遇到的例如被克扣工資等情形,大多因無法舉證只能作罷。為了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必須要求簽訂雇傭協議。
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身份特殊性也說明在學習與兼職之間有主次之分。兼職打工只能作為學習之余的補充,而不能本末倒置。為了保證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教育部在制定規范時,必須強制規定最高工作時間。
其次,應對大學生兼職設定最低工資標準,大學生兼職打工,通過自己的勞務換取相應的報酬。鑒于大學生特殊身份,他們沒有生存壓力,不以就業為目的。我國可參照域外立法對特殊人群的最低工資標準,如美國規定:雇主可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雇傭以下人員:……全日制學生……該最低工資標準可參照我國小時薪資的標準按一定比例設定。
2、高校應盡量開發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
根據現行的法律規范,將兼職大學生納入學校勤工助學的范圍內,是對于兼職大學生最好的保障。因為學校在派遣大學生到用人單位勤工助學之前,必須事先對該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為學生把好第一道關,而且學校也應與用人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學校輔導員可定期對該用人單位進行校準評分,一旦不合格,即可向學生提出預警。從管理程度上看,由學校統一派出的學生,便于集中管理,登記造冊。對于學生的基本情況也便于了解。
參考文獻:
[1]王全興:《勞動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王全興,管斌:《勞動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3]謝增毅:《勞動法的比較與反思》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年版。
[4]董保華:《名案背后的勞動法思考》,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董保華:《十大熱點事件透視勞動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6]董保華:《勞動合同法立法的爭鳴與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7]董保華:《社會法原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版。
[8]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3 年版。
作者簡介:李翔(1991—),男,漢族,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2015級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