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明
【摘要】:中國是一多民族的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底蘊,經過世代傳承和發展。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形成了自己本地區和民族的典型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特征,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都反映了本地區和民族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是中國文化分的重要組成,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化”時代很嚴重的今天,在城市孩子們逐漸對春聯、粽子等本土文化形態逐漸陌生的時候,中國的本土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嚴重危機。而美術教學是發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
【關鍵詞】:本土文化;美術教學;民族;傳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永不止步,善良勤勞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然而,由于時代的發展變遷,隨著人類物質消費方式和精神觀念的轉變,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在不聲不息中逐漸淡化,甚至消失。民間的傳統手工技藝、古老的交通方式,日常的生活器皿逐漸被現代工藝、現代工具、現代材料所代替。對本土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已成了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充分利用當地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以及文物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地方美術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各地美術教研機構、研究人員和教師應高度重視做好課程資源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充分加以利用,體現當地美術教育的特色”。
本土藝術文化就是各個民族的勞動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成產當中創造的一些藝術形式,本土美術文化記錄和再現了本地域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懊褡宓牟攀亲钣猩Φ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本土文化要想發展和傳承就一定要走進校園,走進美術課堂,走進孩子們心中,以美術課堂這種方式來傳承本土藝術文化。
(一)探知根本,融入生活
“美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本土文化都是來源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各種不同材質的美術藝術品工藝品,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從新石器時代用的打制石器,到河姆渡人制造的土陶器物,再到奴隸社會的青銅制品,以及現代多式多樣的生活器物。都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不難發現本土文化和民族元素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由于我們的教學是對本土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孩子們對于本土文化的了解甚少,對于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兒童來說了解本土文化的知識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主要就是要看老師如何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1、走進家里去尋寶。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只食盒籃、一盞銅燈、一對繡花枕頭、一只青花蓋罐、一只彩陶花瓶,竹編的果盤、一條彩帶……當每個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寶物匯聚在課堂的時候,課堂儼然像一個小小的博物館。這樣的活動,是讓他們認識民間美術一種最直接的途徑。
2、走向自然去尋根。旅游資源是一個天然博大的民間美術寶庫,引導孩子在旅游中帶一雙發現民間美術的眼睛,隨時用相機收集、記錄蘊藏在民間的藝術:那里有畫棟雕梁,有石刻磚雕,有古老的紡車,有威武的門神,有藍印花布染坊……讓學生在旅游中探古尋源,把生活變成我們的大課堂,也是學習民間藝術最有效的方法。
3、走進節日去體驗。走進節日,參與民俗活動,親身去體驗民間美術在這些節日中最具特色的東西,莫過于“過大年”,年畫對聯,剪紙窗花,舞龍高蹺,唱大戲,扭秧歌,做祭祀,活動豐富多彩,簡直是民間藝術的“滿漢全席”。
4、走進網絡去拓展。網絡是個更廣闊更豐富的空間,當孩子有了親身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走進網絡去領略更豐富的民間藝術,使孩子們對民族文化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因地制宜,融入課堂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民間藝術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納入美術教學課堂,融進美術教材里,突顯民間藝術的價值,通過學生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來獲得對民間藝術的重新認識和對民間文化的基本信念,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1、整合民間藝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何在美術課堂里結合教材滲透家鄉的民間藝術?把家鄉的剪紙、木雕﹑編織納入手工課,刺繡、扎染納入圖案設計,民居、戲臺成為繪畫創作課的素材,并且定期地開展民間藝術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這樣整合不僅豐富了課堂,更重要是保證了民間藝術的傳承,達到教學的有序性和長效性。
2、開展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間藝術。因地制宜編寫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間藝術。例如:我校開設了剪紙、陶藝、扎染、黑白線描等校本課程,這些都是在日照民間藝術的基礎上開設起來的,在學習民間藝術的過程中,沖破思維定式、回歸人類本性,有益于學生情感觀念的形成以及民族氣質的造就。
(三)創新學習,創作實踐
在民間藝術教學中,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在掌握特點的基礎上,敢于實踐,勇于創新。
1、繼承學習。臨摹、復制民間藝術,如農民畫、剪紙、泥塑,扎染等讓學生親身體驗民間藝術創作過程的構思、構圖、制作、上色等,從實踐中體味民間藝術構思的大膽想象,構圖的無拘無束,造型的變化夸張、色彩的強烈熱鬧﹑線條的粗獷簡略。
2、創作融入。在繪畫創作中融入民間藝術的元素,通過移情、變化、重組等手法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在材料和技法的運用上,盡量降低難度,將傳統的木版雕刻印制,變成用現代材料吹塑紙制線板,用水彩紙代替原來的粉箋紙手工繪制。孩子們在不斷吸取民間藝術營養基礎上,積極注入新時代的元素,使其在繼承中得到發揚,在發揚中不斷創新,使作品既有古樸的美感,又閃爍著時代的氣息。這也真正實現了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新課程理念。
總之,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已經成為美術教育者肩上的一項重責,如何正確引導,加以善材利用,我們美術教育者需要不斷努力和探索?!懊褡宓牟攀鞘澜绲摹?,讓孩子們學習了解認識本土文化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古道意象》 程金城主編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13年版
《中國民間美術辭典》張道一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民間美術通論》王平著 中國科技出版社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