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異化思想是科學的理論,是馬克思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批判以往研究理論,創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異化思想.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無論是在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還是在理論發展層面,都具有很大的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思想;時代價值
一、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產生背景
(一)社會歷史背景
18世紀的德國以基督教為精神支柱,普魯士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統治者是神學。馬克思青年時代的德國處于相對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統治之下,宗教是人們全部社會政治生活,19世紀的德國在歐洲是一個比較落后的國家,長期以來,神學是普魯士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統治者,因此,德國從封建專制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特別困難。德意志民族向來是一個富有哲學思辨傳統的民族,1840年前后,大多數黑格爾左派的人認為要建立理性的國家,就必須批判宗教,反對教會,主張“批判宗教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負威爾兄弟、赫斯、海涅、費爾巴哈等對宗教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和斗爭,指出宗教是鴉片、酒精、形醉劑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青年馬克思成為鮑威爾領導的博士俱樂部的一名成員,并與青年黑格爾派其他成員一起,投入了對宗教的批判。
(二)家庭及地域影響
每個人對外界的理會和認識,剛開始都來源于原生家庭的影響。馬克思在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一個猶太家庭出生,宗教家庭背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對宗教的看法。作為具備千余年基督教信仰傳統的德國人,從小馬克思就信仰宗教的確是情理之中的事。馬克思的出身使他一出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猶太教徒,1824年,6歲的馬克思轉信基督教。馬克思生活的家庭是一個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家庭,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當地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律師,愛好古典文學和哲學,見多識廣,特別推崇啟蒙思想家萊辛、伏爾泰、盧梭等,這使他在政治和宗教信仰上都具有自由主義傾向,并促使他最終改信基督教,這在當時不僅是一種宗教解放行為,而且更是一種“文明進步”行為。
(三)法國唯物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對馬克思的影響
馬克思關于宗教問題的學說和理論思想淵流和理論來源極為廣泛,狹義地說,主要是指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19世紀前半葉德國古典哲學宗教批判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問題的重要理論來源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無神論思想,這些無神論思想對馬克思青年時代世界觀的轉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他的宗教批判精神和他的無神論思想傾向,尤其是他的辯證法思想,是馬克思宗教理淪的重要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內容-異化論
宗教一詞,譯自西文“Religion”,“Religion”出自拉丁文,其意思是:“人同神的聯系”或“敬神”。宗教在《牛津詞典》意思是“人類對一種不可見的超人力量之承認,這力量控制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它絕對服從、敬畏與崇拜”。《宗教百科全書》對宗教的解釋是:“宗教是一套信念與儀式的系統,涉及上帝、神或超越凡俗的力量。宗教信仰表現在禮儀形式與信徒生活儀式兩方面。”由此可見,西方語言的“宗教”是:人類對超自然力量、對神、對上帝的崇拜、服從和敬畏;其行為具體表現在人民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儀式和禮儀形式。
“異化”一詞譯自希臘文,意為分離、疏遠、陌生化。馬丁·路德于1522年翻譯圣經時從希臘文《新約全書》移植到新高地德語中的,用來意指疏遠上帝、不信神、無知。黑格爾是第一個把異化真正提升為一個哲學慨念來運用,來描述“絕對精神”的外化,但是他仍是在該詞固有的基本含義上、在外化和分離的意義上來使用它的。費爾巴哈第一次賦予異化這樣的引申的哲學含義:由主體所產生的對象物,不僅同主體自身相脫離開來,變成主體的異在,而且反客為主,反轉過來束縛、支配乃至壓抑主體。費爾巴哈認為,宗教的隱秘就在于此:“人使他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為這個對象化了的、轉化成為主體、人格的本質的對象。”②
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宗教批判功績:上帝是人本質的“自我異化”即人先把自己的本質異化出去,然后再把它尊奉為神,向他頂禮膜拜。馬克思首先認為現實宗教是一種異化宗教。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被降低為動物”,人沒有自我,只有對上帝、天國的依賴。馬克思指出,宗教不只是人心靈渴望的場所,也是心靈避難的場所,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感覺”。按此觀點,宗教是人與自身相分離的結果,是“非人”或“異化的人”的精神世界,即是說,只要有異化的人存在,異化的宗教就必然存在。它為苦難者、被異化者提供心靈藥劑,一種自我麻痹的精神陶醉品。
三、馬克思異化思想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念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和指導的馬克思宗教思想形成了其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與態度,它既是我們在當代中國社會正確認識宗教問題的理論的指南,又是我們在當代中國社會正確處理宗教現實問題的總和。馬克思的宗教思想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發展層面,還是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現實問題。我國正處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制度并不完善,需要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的宗教思想系統地、科學地論述了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的根源及宗教的消亡等內容,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現階段以及以后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現實借鑒。面對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新的宗教問題,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與處理它,不斷克服其不利條件,而且要充分發揮宗教文化中的有力條件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第二,有利于更好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和諧社會。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我們必須以馬克思宗教理論為理論原則與行動指南,把馬克思的宗教理論與現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進行有機結合,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主動積極地引導宗教與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們要以馬克思的宗教思想為指導,辯證地看待宗教文化的多樣性特征,來引導與利用宗教的這些積極作用,不斷促使宗教與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充分發揮宗教文化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馬克思的宗教思想對于我們不斷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去探求真理、消除偏見與迷茫,對于我們樹立起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實事求是,奮勇向前,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
第三,有利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民群眾創造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的主體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歷史的創造者是廣大的勞動群眾,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由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所創造。馬克思宗教思想的讓人們從虛幻的宗教中走出來,回到現實世界,調動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候才,阮青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選介》[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
[2]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商務印書館.1984.
[3]卓新平,唐曉峰主編《論馬克思的異化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呂大吉,高師寧著《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劉超群(1994-),男,漢族,山東菏澤市人,哲學碩士,單位: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哲學教研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