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建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及個體差異表現最為關鍵的時期,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智力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這是長期以來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分層教學是針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而開展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分層教學法
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但在我們農村中學,數學無效學習的學生比例較大。其原因很多,但是與我們老師在課堂上長期采取‘抓中間,促兩頭的教學方法有關,老師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對中等生的教學上,忽視對尖子生和后進生的培養(yǎng),長期下來必然形成學習好的學生“吃不飽”,感覺課堂沒有挑戰(zhàn)性,突出表現為學習沒動力、沒有成就感;而后進生“吃不了”,感覺在班級中沒有自己施展的舞臺,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突出表現為上課不愿意回答問題、作業(yè)不會做,時間一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逐漸喪失。
一、尊重個體差異,科學進行分層
“知其心,然后方能輔起失也.”分層不是隨心所欲地盲目亂分,而是對全班學生進行前期調查了解,內容包括學生智力、技能、心理、數學成績、在校表現、家庭環(huán)境等,并對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類歸檔.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成極優(yōu)、優(yōu)秀、中等、一般四個層次的學習小組,但為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在班級上公布各層次學生的名單.筆者就根據分好的層次給學生分座位,原則上是五人一小組,每組都包含有至少一個極優(yōu)生、優(yōu)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這種編座法的好處是:便于組織優(yōu)良生輔導中差生活動,教師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學習情況及優(yōu)良學生的表現,使各類學生生活在和諧平等友好的學習氣氛之中,共同奮發(fā)進取.這個分層是動態(tài)的,可以根據他們的成績和平時解答的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學生的層次只是從教學的某個方面對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成績的大致定位,它只能作為教師個人的執(zhí)教秘密,不能在學生中透露,以免造成學生心理的不平衡.
二、體現差異,要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目標
學生是有差異的,對學生進行分層就是為了更好地執(zhí)行教學任務,因此,分層不僅僅是針對學生的,它也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A、B、C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能只為某個層次的學生備課。教師要在統(tǒng)一的考試大綱的指導下,對考點進行分層處理,A層學生要達到考綱的所有要求,要具備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數學公式和實際的解題能力,B層學生要達到大綱80%的要求,C層學生則要讓他們達到50%的大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體現分層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
三、教學過程分層
因為老師很難預料課堂上會發(fā)生什么,所以教學過程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掌控的部分。在數學課堂上,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兼顧兩頭,把層次教學貫穿到數學課堂的始終。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本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坡度,以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
1、創(chuàng)設好情境,讓學生從一開始就產生興趣,然后通過老師引導、啟發(fā)、講解,讓學生討論,然后回答,以求得問題的解決。例如有理數加法教學中,我采取如下的教學方法,先通過提問帶領學生復習前面所學知識,(1)什么是數軸?(2)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通過復習提問,可以為本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教師接著還需要研究的問題,引出本節(jié)課題。教師以課本里的凈勝球數引出有理數的加法,在以一個物體左右運動的問題指導學指導學生畫出數軸,并列出式子,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參與數學研究的過程,總結出有理數加法的法則,并在此過程中體會數學研究的樂趣。然后教師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既有深淺差別,又有聯系,并能形成遞進臺階的分層問題,讓學生思考。
C層學生回答的問題:有理數加法的法則是哪幾條?
B層學生回答的問題:能正確運用有理數加法法則
A層學生回答的問題:能正確運用有理數加法法則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先由C層學生回答低層問題,其他學生補充;再由B層學生回答中層問題,其他學生補充;最后由A層學生回答高層問題,然后由教師補充或糾正。只有這樣,在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體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使每個人都獲得身心的愉悅和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發(fā)展。
2、課堂訓練,課堂訓練既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老師檢驗當堂課教學效果的一個主要方法,所以教師應該設計多層次的練習供不同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呈階梯型。教師在布置講解課堂練習中,對于A層次的學生,他們一般都能輕松完成,這時老師要出一些在原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變式,讓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能把自己的思維進行延伸,能力得到提高。對于B層次的學生,應引導學生的解題思路,規(guī)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稍微難點的題目,目的是加強訓練。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更加關心,悉心指導他們,強化他們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做些基礎題型。 案例:在“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把厚0.1毫米的紙依次折疊1次、2次、3次、4次、5次,讓C層學生列式計算紙張的厚度,他們容易得到:折疊一次:0.1×2=0.2毫米;折疊兩次:0.1×2×2=0.4毫米折疊三次:0.1×2×2×2=0.8毫米;折疊四次:0.1×2×2×2×2=1.6毫米;折疊五次:0.1×2×2×2×2×2=3.2毫米。再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紙張厚度所發(fā)生的變化是在成倍的增長.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一層樓有3米高,把足夠長的0.1毫米的紙連續(xù)折疊20次會有多少層樓高?B層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知道:連續(xù)折疊20次大概有35層樓高。在投影上顯示珠穆朗瑪峰的圖片,使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它們的高度. 然后提問:折疊幾次就會超過珠穆朗瑪峰?鼓勵學生大膽猜想。A層學生能夠通過思考知道,連續(xù)折疊27次就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了。這樣由淺入深的問題情境的設計,不但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評價分層
作業(yè)和考試分層是課堂練習分層的補充和發(fā)展,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我的做法是:對C層常表揚,不斷發(fā)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數學的信心;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制評價,我會經常對他說好的一方面,也告訴他競爭對手這段時間學習很不錯;而對A層的學生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我會經常以前幾屆優(yōu)秀的學生為例,給他們講解別人的做法。我把學生成績量化,四人競賽小組每次考試成績按第一、二、三、四名分別得10、8、6、4分。再根據學生課堂和作業(yè)情況加1-4分。(1)課堂上回答問題情況;(2)作業(yè)完成和訂正作業(yè)情況;(3)輔導5層學生情況加分。總之,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興趣等多方面積極因素,加強學生間的團結互助,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水平。正如一位德國教育家所說:“教學的藝術不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達到提升全體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必須運用分層教學,要堅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學手段達到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的目標。同時,教師要盡量避免分層教學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努力提高分層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