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欣 關寧欣
摘 要:在我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非常突出,其已經逐步的滲透了我國各個發展領域,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互聯網的社會。現今,互聯網技術在氣象為農服務中的應用非常的廣泛,我們可以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網絡服務平臺,以及大數據服務平臺,在微信軟件技術發展的前提下,開發微信手機氣象為農服務App,大大的完善了氣象為農服務體系。今后在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中,要逐步轉變氣象為農服務理念為“農戶主導型”,實現氣象為農服務的“微生態”,建立面向農業生產一線的“服務型”監測網絡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氣象為農服務;業務平臺;數據庫
一直以來,氣象服務工作都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工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都逐漸的向信息化發展,氣象為農服務也不例外。在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深入的前提下,氣象為農服務的范圍變得更加廣泛,且服務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其可以針對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等提供更精細的氣象服務。各地積極試點探索移動互聯、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在氣象為農服務中的應用,打造多元主體參與的“眾包”服務新模式,促進了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
1 氣象為農服務發展的現狀
我國氣象部門一直都非常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在社會形式以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對氣象為農服務未來的發展又做了重新的部署,現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氣象為農服務體系,開拓了氣象服務的業務。為農業服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服務。服務的主要內容如下:一是,除日常氣象預報外,還為農業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提供高溫、干旱、洪澇、寒潮、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便于人們提前做好各項防災準備。
2 互聯網技術在氣象為農服務中的應用
2.1 開發“智慧型”氣象為農服務業務平臺
開發“智慧型”氣象為農服務業務平臺,我們就可以建立完善的數據庫,數據庫涵蓋了農作物信息、用戶信息、地理信息等相關內容,這樣,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隨時的查看,作物的指標、生育期、蟲害等相關的信息數據。實現與常規氣象業務系統對接,采集自動氣象站數據庫要素,并通過云計算自動生成服務產品,實現信息產品一鍵發布。
2.2 開發“大數據”公共氣象服務平臺
該平臺可以實現實時監控、資料分析、產品制作與發布、資料查詢統計等功能,能自動生成服務產品并實現向預計受影響區域精確的靶向一鍵發布。
2.3 開發微信平臺為農服務App
可根據地區實際的發展情況,在微信軟件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符合地區發展情況的微信平臺為農服務App,可更方便的向用戶提供服務產品,或者給用戶普及相關的氣象知識等。初步搭建起具有觀測在線自動、平臺云大共享、預報滾動精準、服務互動友好、管理規矩簡潔等智慧氣象表征的氣象為農服務框架[1]。
2.4 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據庫
氣象部門可通過收集農作物種植基地的信息,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建立完善重點服務對象信息庫。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服務對象建立“直通式”聯系,明確服務產品發送方式、渠道和流程等,強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農業氣象服務質量。
3 加強互聯網技術在氣象為農服務的應用
3.1 促進氣象為農服務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氣象為農服務為“政府主導型”,主要是氣象部門為政府提供宏觀層面的農業決策服務。隨著農業自身的融合發展及第六產業快速興起,農業氣象服務已經轉變為“機構主導型”,即通過涉農機構為農業提供中觀層面的支撐性服務,隨著用戶主權時代到來,氣象服務應當直接面向農民,逐步將“政府主導型”轉變為“農戶主導型”。
3.2 實現氣象為農服務的“微生態”
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氣象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科學、完整的氣象數據以及農業市場數據,相關的服務平臺通過這些權威的數據,開展為農服務。現今,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一個第三方的服務平臺,涉農企業、種苗企業、農業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可依此與農民相互連接;同時,通過各種力量在農業試驗示范區等布設智能物聯網傳感器,采集的數據一方面與權威部門基礎氣象數據相互補充[2]。
3.3 建立面向農業生產一線的“服務型”監測網絡
在專業氣象數據監測網絡的基礎上,要逐步建立面向農業生產一線的“服務型”監測網絡,可以以政府補貼等形式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智能監測網絡的布設。這就需要應用開放的數據平臺及海量數據為社會力量開展氣象服務提供可靠依據。
4 結語
通過文章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很明確的了解到,農業生產與氣象因素的密切關系,其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進而影響農業的經濟效益。所以,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對于農業的發展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我們應將互聯網技術與氣象為農服務進行有機的結合,積極解決結合中所出現的問題。開拓氣象為農服務的業務范圍,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服務效率,更好的發揮出氣象為農服務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李集明,沈文海,等.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6(5):78-82.
[2]劉志雄,劉安國,等.基于B/S模式的氣候資料處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網絡信息,2008(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