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周詩倩
(甘肅政法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給體系研究
——以甘肅省為例
張 樂,周詩倩
(甘肅政法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但農村金融依然發展緩慢,尤其是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該地區由于先天環境的限制,到目前為止仍存在地方金融供給不足、小農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禁錮等問題,許多農民還處于貧困狀態,金融抑制問題尤為突出。要幫助這些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發展經濟,就要從金融供給入手,加快金融機構建設、完善國家政策、宣傳金融思想,使該地域鄉村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完善。文章以甘肅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為主要研究主體,剖析了西北少數民族區域農村金融供給狀況,并對今后發展給出建議。
西北;民族地區;農村金融;甘肅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村金融供給體系的建設也在逐步推進。由于一些歷史及現實原因(如:農業基礎薄弱,資金不足問題),民族地區農村的經濟水平雖也有所提高,但多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水平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相較而言比較滯后,一直都是金融服務覆蓋較為薄弱的區域[1]。尤其是西北偏僻鄉村的少數民族地域尤為突出,經濟發展受到農村金融機構供給不足、分布不合理,金融服務方式單一等問題的制約,幾乎處于我國金融體系服務的“盲區”。因而加快農村金融業的開展進度,建立健全西北少數民族區域鄉村的金融供應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是指散布在我國西北部的陜西、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五省,居民主要是少數民族人口的區域。農村金融供給是金融系統向農村經濟體供應金融產品的金融環節,以及為完成這一環節所建設的制度和服務體系[2]。只有完整、普遍地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供給體系,才能更長遠、更有效地支持和發展農村經濟。中國現代鄉村金融供應體系的構建,既是鄉村經濟的重點問題,又是我國金融體系的焦點問題。
現今,我國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在不同方向有了不同進展:金融組織逐漸完善,金融產品服務不斷增加,抵押、質押物品種不斷創新,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改進[3]。但是,我國金融供給體系依然處于不斷完善的發展階段,依然存在許多不定因素和問題,其中,西北少數民族地域農村金融供應的問題尤為突出。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從我國有戶口算起,東部的人口就多于西部。因此,從建國之初,如何更好地發展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偏僻地區經濟,就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地域眾多,此中甘肅很具代表性[4]。下面以甘肅省為主,結合西北其他少數民族省區,來分析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給現狀及特點。
1.金融主體供給缺位
根據2016年人民銀行臨夏回族自治州支行的調查數據,在354戶農戶家庭中,能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到貸款的有166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6.8%,即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家庭沒能申請到貸款,此中有60%的農戶提交了申請,但未申請上。

圖1 農民從銀行貸款難的原因
如圖1所示,農民貸款難有將近50%的原因是無抵押物或擔保人,即農民自身申請貸款條件不夠,有19%的農戶因銀行手續繁雜和銀行分布不合理而貸款困難。在農戶急需用錢時,大部分農戶會選擇民間借貸,如向親戚借貸、高利貸等。但是,由于民間借貸風險較大、不易管制,國家行政管制非常嚴苛,合法的民間借貸機構數量較少,農村家庭借貸不易。
商業性的金融機構,其經營原則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大”,而農業經濟的特點是“低收益,高風險”,二者經營原則相悖,這使得農民很難從商業性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農村缺乏合適、有效的金融服務機構,而各種非官方機構業務范疇雖廣,但其市場準入機制嚴格,在發展中受到政策歧視和嚴苛的行政管制,導致其數量較少。這反映出西北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應機構服務水平較低,主體供給缺位,造成了農民無處借貸的窘境。
2.金融供給結構不合理
根據圖2與圖3可知:2014年、2015年、2016年這三年,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型企業、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指數雖有所下降,但都高于50%。其中,中小型企業的貸款需求量總和遠高于大型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其貸款需求量最高,從需求決定供給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解決群眾就業的重要載體,理應獲得融資重點扶植。然而,西北少數民族地域多數貸款金額都流向了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資金需求量雖大,但融入資金卻少,針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供應貧乏,金融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圖2
2016年甘肅省發展年鑒顯示,2016年甘肅全省各地區金融機構貸款總數為1.3萬億元,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貸款數額分列第12、第14位(甘肅省共14個市),總額僅占全省4.4%;各地區金融機構存款總數為1.6萬億,臨夏州和甘南州的存款總額占全省4.8%。

圖3 貸款供給比較圖
綜上所述,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應地域差距大,信貸缺乏,供給結構不合理:一是對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供應缺乏。二是金融資源的散布很不平衡,往往經濟越好的地域金融資源越好,而一些偏僻地方的鄉村金融被邊緣化。三是金融服務供應明顯不平衡,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大多是提供存款匯兌,缺乏信貸等資金供應。
3.金融機構覆蓋率低
如圖4所示,當前少數民族落后地區鄉村金融機構網點不足與金融服務需求增長的沖突日漸劇烈。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營業網點平均數每萬人1.5個,甘肅數量最多,營業網點平均數每萬人也不足2.5個??梢娻l村金融機構雖散布廣,但密度低,使得農民無法更好地選擇金融服務。有些村子雖被金融服務籠蓋,但存在服務不充沛、滿足度不高、程度偏低,民眾享受基礎性服務不易等問題[5]。

圖4 各民族省區金融機構散布密度
4.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缺乏
2016年甘肅省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16年全省金融機構各營業網點從業人數總共64 136人,金融從業人數占全國的比重在1.5%左右,將近30 000人員在大型商業銀行工作,其他金融機構人員十分匱乏。并且在從業人員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員專業不對口,即現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有很大一部分金融知識匱乏。
正是因為金融人才的缺乏,使得基層金融機構創新困難,競爭性差,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嚴重影響了金融扶貧的可行性,使得進入農村的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緩慢。
5.金融思想禁錮
第一,小農思想的禁錮。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金融機構的創新服務。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居民,由于所處環境惡劣,與外界接觸較少,小農意識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市場觀念薄弱,商業意識淡薄。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使得該地區的金融發展缺乏市場基礎,缺乏良好的商業氛圍。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很多農村家庭思想觀念持續性滯后,形成依賴政府接濟的不良習慣,從而使他們不能主動尋求金融機構的服務,享受金融發展的好處,外部資金引進不足和內部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第二,宗教信仰的束縛。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大多信奉宗教。如回族的伊斯蘭教,該宗教思想嚴禁收取和支付利息、反對無風險回報等,因此,穆斯林教徒一般對商業銀行信貸產品存在抵制心理。如表1所示,伊斯蘭教的經濟思想雖然在某些方面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但是也明顯地表現出了對金融機構的排斥。

表1 伊斯蘭經濟思想基本原則表
伊斯蘭教教徒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而收獲的產品才有價值,如果不勞而獲的話,那么貨幣本身就不會產生價值。要是僅通過貸款就能受益,就背叛了伊斯蘭教義。從存款來看,伊斯蘭文化認為存款是為了保存勞動收入,以便將來使用,所以儲蓄是毫無價值的,根本不該支付利息作為報酬,若給予利息,那一定會造成因貪欲而走向極端的后果。從借款行為來看,伊斯蘭文化認為金融機構借款行為有利于借出資金的一方,無論借錢的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如何,都需要按照既定的利率來償還,而金融機構不承擔風險卻能獲得收益,這是不公平的。
如臨夏回族自治州:依據2016年甘肅省發展年鑒,各地區金融機構貸款總數為1.3萬億元,臨夏回族自治州貸款總額為3 862 886萬元,僅占甘肅省的3%不到,存款總額高出貸款1 000 000多萬元,社會融資量相較也很低??梢?,宗教經濟思想對于民族地區農村金融的影響很大,這讓金融供給機構生存、發展艱難。
6.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
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資金規模小、業務量少,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主體普遍難以獲得融資擔保,并且擔保機構資金大多源于各個地方的財政資金,缺乏補償機制。
如圖5所示,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域,不良貸款率普遍很高,尤其是青海有4.42%,甘肅也達到了2.03%。在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五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發展較好,存貸比在65%左右,農民借貸后,還貸風險較?。徽咝糟y行貸款業務量多、存款少,其存貸比高達709%,基本屬于有借無還。而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和一般商業銀行所吸收的存款少、放出貸款也少,存貸比都在75%以上,還貸風險極高。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現存的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金融機構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制約了金融信貸的投入。

圖5
1.需求特點。西北少數民族地域鄉村多以山區和農牧區為主,經濟需求的主體多以開展種植、畜牧的農村經濟主體為主。隨著我國農村金融供給體系的不斷發展,村莊的經濟主體也越發的多樣化,所需要的金融服務也越發層次化。例如,對于靠農業謀生的農民,金融需求主要是小額貸款,借貸次數頻繁而且急促,等有了剩余就會對存款和支付產生需求;而對于市場化的農場養殖場來說,他們有著十分強烈的借貸心理,他們需要資金來擴大規模,打開市場。
綜合來看,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域農村金融供應的需求特點是:由滿足基本生產向滿足投資性生產需求轉變,并且經濟主體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
2.供給特點。農信社、農發行、農行、農商行、郵政儲蓄等正規性金融機構是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給的基礎。由于西北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等條件的制約,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大多規模較小,農業發展較為低質。因此,該地區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的逐利途徑就是依靠國家的補助和政策優惠,非正規性金融機構雖然存在但發展較為困難。
綜合來看,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域農村金融供應的供給特點是:正規性金融機構為主要力量,非正規性金融機構為輔助力量,兩者地位不等明顯。
首先,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校文化普及率遠遠低于其他地區。如圖6所示,西北地區的普通高校大都集中在甘肅、新疆,并且數量只占全國的7%,高校分布嚴重不均衡。而且西北地區6歲以上人口達到932 582人,占全國4.7%,然而未上過學的人口卻占全國8.6%,文盲(識字少或不識字的人)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比重為15.78%,遠超于全國水平,最高的高達37.33%。

圖6 受教育水平圖
教育的滯后使得西北地區發展缺少文化軟實力的支持,金融思想傳播缺乏好的文化環境。這就造成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居民不能很好地理解及接納金融服務供給,金融需求較低,導致金融供給機構在當地立足困難、發展困難,大大挫傷了其發展積極性。
其次,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低,貨幣需求較少,消費需求較低,金融供給體系發展受限。

圖7

圖8
如圖8所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以2000年數據為基期,西北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47倍,而東部、東北部、中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倍數都低于西北區域,但是,自2000—2015年,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較于東、東北、中部農村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較低,西北地區農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其余三區的差距也一直無法縮小??梢姡鞅钡貐^農村人民生活水準仍然較低,對貨幣的需求相對較少,金融供給體系的幫扶作用受到限制。
最后,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農民的融資擔保和金融機構之間沒有建立高效的風險分擔機制。如前文所述,農民貸款難有將近50%的原因是無抵押物或擔保人,即農民想貸款卻缺乏抵押物與擔保人。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大多地處偏遠,居民所擁有的可抵押物較少,他們最大的資源就是耕地和宅基地。然而,我國《物權法》規定,耕地、宅基地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禁止抵押。因此,就算農村居民想用耕地和宅基地進行抵押,那也是非法的。因此,擔保機構很少為農民擔保,金融機構也很少接受這類抵押申請。不過人民銀行近年已在安徽、廣西等地進行“兩權”抵押貸款(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的試點,但是如不對《物權法》進行相應的修訂,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推行的難度依然不小。
民族地區一直處于國家資金幫扶之下,對國家政策性、扶助性資金較為歡迎,很多農村家庭淪為政府救濟的依賴對象,對市場前提下資金運用的有償性認識不深,管借不管還的思想在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存在。區域內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個人信用觀念很是薄弱。市場中第三方機構缺乏,在這些地區擔保、評估、鑒證、咨詢等機構數量少、規模小,這就增加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難度和成本。同時金融債權的索回也處于較差的法制環境,雖然國家制訂了許多相關法律法規,但往往難以落到實處。金融機構維護金融債權的行為舉步維艱,地方政府財政沒有足夠的能力建立完善的信貸風險保障體系,無法進行風險分擔和賠償損失。金融案件受理難、判決難和執行難的社會現象廣泛存在,以至沒有辦法對信用違約形成有效約束。
著名發展經濟學家休·帕特里克給出了兩種農村金融供應的途徑:一是“需求跟隨”模式。伴隨經濟水平的提高,經濟主體對服務的期望值會不斷上升,供給體系也會跟隨期望值的上升而一直發展,經濟自然也會提高。二是“供給領先”模式。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服務方式,以此來刺激人們萌發新的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前進。下面就從這兩方面給出具體建議。
因為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域本身的弱質性和風險性,所以需要大量外部資金引入來促進發展。所以,我國首先要做的就是“供給領先”?!肮┙o領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重構金融服務體系,明晰職能。依據銀監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政策性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占據重要地位,要想重構金融服務體系要從政策性銀行開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高達88.17%,而存貸比一般要低于75%,商業銀行的信貸存在極大風險,需要加以改善。
(1)明確農行的職能。農業銀行要能更好的為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提供金融服務,就必須先擴大其服務對象,充分地展示其綜合性優勢,慢慢地改變其業務結構。在營業機構網點的規劃上,逐漸由城市向鄉村轉移;在服務對象上,逐步由壟斷和大中企業向農村經濟主體和中小企業轉變。
(2)明確農發行職能。要努力使農發行的工作內容更加透明。國家要嚴格制定相關限制,盡量防止農發行無限制擴展自營性業務,大力謀求“市場化,非盈利最大化”。確保其認真辦理政策性業務,對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促進農信社革新,制定優惠政策。農村信用社是大部分農民選擇用來解決自身問題的金融機構,對于大部分農民來說農村信用社比農行等更讓人信任,并且近年很多地方的信用社改制為更為規范化的農商銀行、村鎮銀行。然而在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信用社普遍資產規模小、改制難度較大。今后應加強農村信用社改革,擴大其資產規模,將其市場化、股份化。
(4)創新金融機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的經濟主體借貸一般比較經常和急促,而且貸款不多。為滿足這一點,必須創新金融機構。在農村致力于發展適用型金融機構,支持、鼓勵建立民營性村鎮銀行;引入“互聯網金融”模式、重點推廣“P2P網貸”;相對放開市場準入準則;實行差別化監管,引導更多資金以服務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主體為主,持續支持廣大農戶的融資需求。
2.合理引導借貸,建立信貸風險制度。要以法律形式規定非官方借貸,將其歸入法制管理,增強金融監管,充分利用融資信息對稱、市場限制嚴格來引導和規范非官方借貸行為,建立透明性高、規范性強的非官方借貸金融體制,使其合法、有效。
建立農村信貸風險保障制度。要建立起具有西北少數民族農村特點的信貸風險保障制度須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擴展該地區擔保、抵押物的范疇。對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居民來說,“兩權”抵押最能緩解其借貸困難。農民打破了傳統抵押物的限制,使用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作為抵押物,進行借貸。其次,降低擔保機構市場準入難度,促進信用擔保機構成長,創建資金補償機制,主要用于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防控。最后,建立完整、簡便的產權認證制度,對農村土地和住房進行有效評價,簡化申請手續,提高農村貸款效率。這樣一方面保障農村居民能夠取得貸款,保證其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夠切實保障金融機構的利益,使其不會損失太多,調動其引入資金的積極性。
3.引進人才,激發競爭。西北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金融從業人數較少,金融機構內部發展動力不足,金融機構互相間的競爭也不是很大。當地金融機構可以與就近的大學達成合作意向,將部分學生安排至金融機構實習,為金融機構引入創新元素,進而加強內部動力,使各金融機構互相競爭,迸發活力。
當國家給予的供給已經達到一定階段時,就需要地區內的農民可以從國家“輸血”的方式轉變為自身“造血”的方式。通過增加自己的需求,來吸引外來資金和保留內部資金。能夠從以下幾方面來引導農民:
1.加強文化教育。增強西北少數民族農村的思想文化引導。國家要在該地區多建立初、中、高等教育機構,提升民族地域的整體文化程度,加強農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各個金融機構要有專門人員向農民宣傳較為常見的金融知識,使其能夠了解金融。這樣長期以往,農民就會產生新想法,產生新需求,自然就會對金融服務產生更多需求,金融機構也會在此過程中得到發展和完善。
2.增強信用宣傳。在少數民族農村創建和完善信用獎勵和懲戒機制,為金融機構的借貸服務創造良好的借貸環境。將信用的教育和宣傳與其宗教文化相結合,這樣有助于營造講信用、講誠信的氛圍,也有利于增強信用的宣傳。一旦信用程度提升,人們的貸款金額就會增加,相對的,需求也會逐漸上升。
3.打破小農思想。引導農民打破僵化的小農思想。不要一味的只是給予他們資金的幫助,還要傳輸新的市場思想,比如,為具有優美環境的農村地區發展旅游業,在旅游區建立小吃出租房再以低廉的價格出租給他們。這樣農民就不會一味依賴政府救濟,反而有余錢去進行二次生產,產生新的需求,以自身的資金來進行經濟發展。只要經濟水平提高了,就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入駐,使該地區成為“資金洼地”。
[1]李光,2015.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支持政策探討[J].黑龍江民族叢刊(2):19-32.
[2]吳敬如,冷冰,2017.供給側改革視野下農村金融供給的優化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1):66-75.
[3]楊兆廷,馬彥麗,2015.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協調研究[J].中國金融(1):32-36.
[4]趙常興,2016.西部地區城鎮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6):46-49.
[5]高辰,2013.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J].對外經貿(3):45-50.
(責任編輯:C 校對:T)
F832.1;F832.7
A
1004-2768(2017)08-0046-05
2017-06-06
2016年度甘肅政法學院青年科研項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甘肅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研究”(2016XQNLW10)
張樂(1982-),男,甘肅涇川人,國際金融理財師(A FP/CFP),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周詩倩,女,江蘇泰州人,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