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云,方先松,席徐翔
(1.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江西贛州341000;2.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江西贛州341000)
尿路感染診斷中尿常規檢驗的臨床意義與結果分析
溫小云1,方先松2,席徐翔1
(1.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江西贛州341000;2.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江西贛州341000)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診斷中尿常規檢驗的臨床意義與結果。方法抽取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目標對象,均實施尿常規檢驗和尿細菌培養,并分析比較尿常規檢驗和尿細菌培養的檢測結果。結果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中,67例患者尿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陰性;33例患者尿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陽性,其中有8例患者檢出革蘭氏陽性球菌,有25例患者檢出革蘭氏陰性桿菌,陽性球菌檢出率顯著低于陰性桿菌檢出率(P<0.05);白細胞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33.33%,特異度為94.03%,準確性為74.00%,細菌計數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75.76%,特異度為83.58%,準確性為81.00%,亞硝酸鹽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63.64%,特異度為85.07%,準確性為78.00%;比較可知,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檢測的敏感度顯著高于尿細菌培養的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檢測的特異度顯著高于尿細菌培養的陰性率(P<0.05)。結論尿常規檢驗對尿路感染的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可為臨床醫師診斷病情提供依據。
尿路感染;尿常規檢驗;意義;尿細菌培養;陽性球菌;陰性桿菌
尿路感染屬于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感染疾病之一,若不及時進行有效干預,易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使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有必要盡早對其實施有效診斷[1-2]。本院為了分析尿路感染診斷中尿常規檢驗的臨床意義,對該類患者實施尿常規檢驗和尿細菌培養,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抽取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作為本次實驗的目標對象,其中男44例,女56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1.54±2.31)歲。
1.2 方法對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均實施尿常規檢驗和尿細菌培養。
1.2.1 檢測儀器選擇日本進口的愛科來AX-4030型尿干化學析儀進行尿干化學分析;選擇日本進口的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進行尿沉渣分析;選擇法國進口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細菌鑒定。
1.2.2 檢測方法①尿常規檢驗:告知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使用1次性容器杯取晨尿中段尿,常溫條件下,1~2 h內對尿液標本實施尿常規檢驗,主要對細菌計數、白細胞及亞硝酸鹽實施檢驗;②尿細菌培養:取晨尿中段尿,用定量接種環將其接種于血瓊脂平板上,在35℃~37℃環境下,將其置于培養箱中進行培育,時間為16~24 h,并對菌落數進行計數。操作者在操作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以及相關要求進行操作。
1.3 評估指標分析比較尿常規檢驗和尿細菌培養的檢測結果。尿路感染診斷標準:①尿常規檢驗:細菌計數>3 000/μL為陽性,尿白細胞>20個/μL為陽性,亞硝酸鹽陽性為陽性[3];②尿細菌培養:晨尿中段尿培養中革蘭氏陰性桿菌菌數≥1×105CFU/mL或尿培養中革蘭氏陽性球菌菌數≥1×104CFU/mL為陽性[4];若檢測中發現有2種以上雜菌生長則可認為樣本污染,應重新送檢并對菌株進行鑒定。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尿細菌培養陽性情況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樣品中,有33例患者尿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陽性,陽性率為33.00%,其中男性患者10例(30.30%),女性患者23例(69.70%);有67例患者尿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陰性,陰性率為67.00%,其中男性患者34例(50.75%),女性患者33例(49.25%)。在33例陽性患者中,有8例患者檢出革蘭氏陽性球菌,所占比例為24.24%;有25例患者檢出革蘭氏陰性桿菌,所占比例為75.76%,陽性球菌檢出率顯著低于陰性桿菌檢出率,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陽性球菌和陰性桿菌的檢出率比較(n)
2.2 尿常規檢驗陽性情況33例尿細菌培養陽性患者中,白細胞陽性患者11例,細菌計數陽性患者25例,亞硝酸鹽陽性患者21例;67例尿細菌培養陰性患者中,白細胞陽性患者4例,細菌計數陽性患者11例,亞硝酸鹽陽性患者10例。統計分析可知,白細胞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33.33%,特異度為94.03%,準確性為74.00%,細菌計數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75.76%,特異度為83.58%,準確性為81.00%,亞硝酸鹽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63.64%,特異度為85.07%,準確性為78.00%;比較可知,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檢測的敏感度顯著高于尿細菌培養的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檢測的特異度顯著高于尿細菌培養的陰性率(P<0.05)。見表2。

表2 尿常規檢驗與尿細菌培養結果對比(n)
尿路感染是臨床較為多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病原因較多,例如尿道插管、尿路梗阻、尿液返流、泌尿道生理退行性變化等,目前,臨床常將尿細菌培養作為診斷該病的金標準,但臨床發現,該項檢查的操作較復雜,檢測時間較長,且費用較高[5-6]。
本研究為分析尿路感染診斷中尿常規檢驗的臨床意義,對該類患者實施尿常規檢驗和尿細菌培養,尿常規檢驗主要是指對患者尿液中的白細胞、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進行檢測,對此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發現,10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經尿細菌培養檢測,67例患者結果顯示陰性,陰性率為67.00%,33例患者結果顯示陽性,陽性率為33.00%,其中有8例患者檢出革蘭氏陽性球菌,有25例患者檢出革蘭氏陰性桿菌,陽性球菌檢出率顯著低于陰性桿菌檢出率;經尿常規檢測發現,白細胞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33.33%,特異度為94.03%,準確性為74.00%,細菌計數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75.76%,特異度為83.58%,準確性為81.00%,亞硝酸鹽檢測診斷尿路感染的敏感度為63.64%,特異度為85.07%,準確性為78.00%;可知,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檢測的敏感度顯著高于尿細菌培養的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細菌計數及亞硝酸鹽檢測的特異度顯著高于尿細菌培養的陰性率,這提示尿常規檢驗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可將尿常規檢驗應用到尿路感染的輔助診斷中。
綜上所述,尿常規檢驗對尿路感染的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可為臨床醫師診斷病情提供依據。
[1]曲志春,朱秀云,丁旭,等.1230例孕婦尿常規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6):518.
[2]帥麗華,盧敏,洪霞,等.多指標聯合檢測對尿路感染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5):456-459.
[3]向小玲.尿常規檢測對尿路感染的診斷價值評估[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70-71.
[4]胡曉微.尿常規分析中亞硝酸鹽和白細胞檢查對尿路感染的篩查[J].健康前沿,2016,23(1):109.
[5]魏源華,李岷,曹慧玲,等.尿有形成分、尿干化學和尿培養聯合檢測對于尿路感染的意義[J].檢驗醫學,2012,27(1):60-62,66.
[7]馮利得,張剛強.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17):55-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