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青,張瑜,錢鑫
(1.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西九江332000;2.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科,江西九江332000)
經橈動脈或股動脈行冠狀脈造影術后護理比較研究
戴小青1,張瑜2,錢鑫2
(1.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西九江332000;2.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科,江西九江332000)
目的對比觀察經橈動脈冠狀脈造影術與經股動脈冠狀脈造影術患者術后護理特點,提高冠脈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選取80例采用冠狀脈造影術診斷的患者進行觀察,將采用經橈動脈冠狀脈造影術診斷的4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將采用經股動脈冠狀脈造影術診斷的4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給予術后全面護理干預,觀察兩組住院時間、肢體制動時間、術后并發癥及不適癥狀發生率。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3.0±1.3)d、肢體制動時間(1.9±0.4)h,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迷走神經反射1例、排尿困難1例、肢體麻醉2例,除靜脈血栓與穿刺點出血外,各項術后并發癥及不適癥狀表現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橈動脈冠狀脈造影術護理方法簡單,患者的恢復時間短,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經橈動脈冠狀脈造影術;經股動脈冠狀脈造影術;術后護理;護理干預;并發癥
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目前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具有微創、并發癥少、患者恢復時間短、安全性高的特點[1]。隨著臨床對CAG的不斷改進,經橈動脈CAG具有費用低、對體位制約少、穿刺部位出血少且便于包扎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2]。CAG具有創傷性,術后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的康復有輔助作用。本文就CAG兩種穿刺途徑術后護理要點及患者恢復情況進行探討,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觀察對象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80例采用CAG診斷的患者,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55.6±6.7)歲。疾病類型:陳舊性心肌梗死26例,心絞痛20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胸悶、胸痛5例,心功能不全12例。采用觀察組40例患者采用經橈動脈CAG,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經股動脈CAG。兩組患者疾病類型、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②有胸悶、胸痛或心絞痛癥狀患者;③經心電圖檢查、MRI、CT檢查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患者;④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實質性臟器損傷、惡性腫瘤或神經疾患患者;②有CAG禁忌證患者。
1.2 診斷方法觀察組采用經橈動脈CAG,選擇脈搏穩定且Allen’s試驗結果為陽性的橈動脈進行穿刺。選擇撓骨莖突近端作為穿刺點,消毒鋪巾后穿刺植入橈動脈鞘管,通過導絲引導導管至冠脈開口進行冠脈造影。
對照組采用經股動脈CAG,選擇右側股動脈作為穿刺部位,植入股動脈鞘管進行造影。
1.3 護理方法護理共同點:①基礎護理。告知患者CAG后要多飲水,記錄尿量變化情況,有不適癥狀時及時通知醫生處理。保持穿刺部位衛生,穿刺肢體三天內禁止提取重物、靜脈輸液等,避免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穿刺點出血癥狀。叮囑患者主動活動穿刺部位,幫助患者翻身,放松肌肉,家屬可以輔助被動運動,幅度不要過大。②飲食護理。鼓勵患者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為主,規律飲食,不暴飲暴食。滿足患者對營養的需求,保持二便通暢。
護理不同點:①術后拔管、止血護理。觀察組患者CAG術后要立即拔出橈動脈鞘管,無菌紗布按壓穿刺點后用彈力繃帶進行6 h加壓包扎,注意不影響正常橈動脈搏動。彈力繃帶解除后用無菌紗布包扎,可以下床活動。對照組患者CAG術后要立即拔出股動脈鞘管,并立即壓迫止血20 min。無菌紗布、彈力繃帶包扎后沙袋壓迫6 h。②肢體護理。觀察組給予軟枕墊于穿刺部位前側,促進血液回流。腕部制動3 h,引導患者運動手指,防止出現手指麻木現象[3]。對照組保持患肢伸直,患肢制動12 h,嚴格臥床休息24 h。在床上排尿排便,用力咳嗽或排便時按壓住穿刺點,密切關注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有異常癥狀及時通知醫生。
1.4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血腫、迷走神經反射、靜脈血栓)、住院時間、肢體制動時間、不適癥狀(排尿困難、肢體麻木、穿刺點出血、腰背疼痛、失眠)。
1.5 統計學方法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時間、肢體制動時間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3.0±1.3)d,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5.9±2.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4261,P<0.05);觀察組平均肢體制動時間為(1.9±0.4)h,對照組平均肢體制動時間為(18.1±4.1)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716,P<0.05)。
2.2 術后并發癥、不適癥狀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不適癥狀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除靜脈血栓與穿刺點出血兩項表現外,其余表現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不適癥狀發生情況對比(n)
3.1 經橈動脈和經股動脈CAG優缺點橈動脈周圍無較大的神經組織、粗大血管,一般不會損傷神經,且橈靜脈位置表淺,可以迅速止血,降低了迷走神經反射、血腫發生率[4]。橈動脈CAG術后制動時間短,不要求患者長時間臥床休息時間,可以改善穿刺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會出現肢體麻木、排尿困難、腰背疼痛癥狀。而股動脈血管較粗,便于操作,適用于急診患者[5]。但是周圍存在較多的神經、血管,容易引起血腫、迷走神經反射等并發癥。經股動脈CAG術后需要24小時制動,并保持被迫體位,降低了患者的舒適度。
3.2 CAG術后護理要點針對CAG兩種不同途徑的優缺點,臨床在CAG患者術后應給予對癥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重視穿刺部位皮膚、溫度、脈搏變化情況[6]。鼓勵患者多飲水,加速造影劑的排泄速度,降低對腎臟的損傷。且對患者進行個性化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的營養水平。護士要熟知CAG術后護理操作要點,鞘管拔出后立即加壓包扎,保護好穿刺點。根據穿刺途徑嚴格制動,選擇最佳體位,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做好解釋工作。詢問患者主觀感受,態度要誠懇、耐心,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經橈動脈行CAG術的觀察組患者經全面護理干預后,住院時間(3.0±1.3)d、肢體制動時間(1.9±0.4)h,明顯短于經股動脈行CAG術的對照組患者(P<0.05);并且,觀察組術后迷走神經反射1例、排尿困難1例、肢體麻醉2例,除靜脈血栓與穿刺點出血外,各項術后并發癥及不適癥狀表現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CAG較經股動脈行CAG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夏松磊.冠狀動脈造影術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36):63.
[2]張俊江,常偉.探討經橈動脈冠狀動脈造影術在臨床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24):75-76.
[3]陳麗,馬長虹,陳江雯,等.經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配合[J].西部醫學,2014,26(3):386-387,390. [4]方存明,程久佩,胡學俊,等.經橈動脈和股動脈冠狀動脈造影的臨床應用對比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74-75. [5]張燕波,姜東炬,胡高頻,等.心臟瓣膜病患者經橈動脈、股動脈行冠狀動脈聯合左內乳動脈造影對比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4,42(4):376-378.
[6]楊云,段軍倉,楚寶峪,等.經橈、股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造影術后護理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6):184-18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85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科技計劃項目(2017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