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梅,鄺麗霞,李輝文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血液凈化中心,廣東珠海519000)
心理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應用
譚春梅,鄺麗霞,李輝文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血液凈化中心,廣東珠海519000)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90例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根據隨機對照表進行分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實驗組則在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健康宣教護理基礎上加心理護理。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結果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下降(P<0.05);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焦慮評分較低,抑郁評分較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臨床有效率較高(P<0.05)。結論心理護理能夠降低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水平,對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積極意義。
心理護理;血液透析;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老年患者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早期征象顯示為腎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1]。血液透析是糖尿病腎病終末期患者常用的替代治療方法。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大多數終末期腎病患者都能明顯延長生存期,但血液透析一般治療周期較長,且容患上多種并發癥,對于患者會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響。據統計約有69%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著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2],影響臨床治療。臨床觀察發現抑郁及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使得患者在血液透析過程中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增加治療負擔,因此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增強患者信心,提高其生活質量,以及臨床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本實驗通過觀察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的焦慮、抑郁評分變化情況,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應用情況。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6年4月~2016年12月90例確診為糖尿病腎病的腎病終末期,需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根據隨機對照表進行分組,各45例。實驗組患者平均年齡(64.21±10.93)歲,男27例,女18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3.99±11.04)歲,男26例,女19例。兩組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納入標準患者均為糖尿病腎病腎病終末期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符合相關的的臨床診斷標準,符合血液透析相關指證。患者年齡為56~78歲,性別不限,患者無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重要器官重大疾病,患者病情穩定,神志清楚,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無意識障礙發生,所有患者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排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神智不清楚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健康宣教,說明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等。對于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健康教育:編寫具體的健康手冊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的健康宣教,進行飲食指導,囑患者自律,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并與其家屬進行監督。對患者進行心理宣教,介紹血液透析的具體方案,告知患者透析治療的必要性,向患者全面講解透析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如何預防并發癥等知識,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以積極配合治療。飲食指導包括根據患者自身的營養特點,制定相應的高蛋白、維生素含量高、低鹽低脂飲食,并根據患者情況相應的控制患者的鈉鹽攝入。心理護理:老年患者的在治療過程中極易產生負面情緒。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知識的缺乏,懼怕透析治療而情緒低落,或由于其他患者的死亡而產生恐懼和猜疑情緒。同時,由于患者的患病的不可逆性,以及患者病程較長,自理能力喪失,且患者需要的費用較高,出現悲觀等負面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應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運用專業知識解答患者的疑惑,以釋放患者的壓力和心理痛苦,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培養患者長期與疾病斗爭的信念。鼓勵患者參與適當的室外活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幫助患者回歸社會。
1.4.2 患者抑郁、焦慮評分水平檢測對兩組的護理干預前后抑郁、焦慮評分水平進行檢測,焦慮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3],該量表分為20項,每一項分為4級,患者得分越高,其焦慮程度越嚴重。抑郁情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4],量表也分為20項,每一項分為4級,患者得分越高,其抑郁程度越嚴重。
1.4.3 睡眠療效評價護理干預后,參照201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制訂療效判定標準:顯效:SAS評分下降≥60%,夜間睡眠時間6 h以上,睡眠深沉;有效:60%>SAS評分下降≥30%,夜間睡眠時間明顯增加,但不足6 h,睡眠深度增加;無效:SAS評分下降<30%,失眠情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焦慮評分水平比較護理干預后,兩組SAS及SDS評分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SAS及SDS評分較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及SDS評分水平比較(x±s)
2.2 兩組臨床睡眠療效比較對照組干預后臨床有效率為66.67%,研究組干預后臨床有效率為91.11%,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終末期腎病是腎臟病科較常見的疾病之一[5],因此目前臨床仍以血液透析已經作為治療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患者的主要方式,是一種有效方法,但患者仍然會由于臨床效果不明顯,認為自身病情已經惡化等導致患者對治療喪失信心且不愿主動配合。
有研究表明[6],糖尿病腎病終末期患者抑郁癥狀的發生率較高。而造成其情緒障礙的主要原因包括:該病的病程較長,患者長時間的遭受疾病以及血液透析的困擾,給患者的生理造成嚴重的不適,且患者一般過于擔心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同時,由于血液透析的費用較高,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極大的經濟壓力,且血液透析屬于長期的替代療法,大多數患者無法承受。此外,患者對于透析治療的具體細節還不了解,對于臨床出現的并發癥容易產生焦慮、恐懼情緒等。因此,此時患者需要家人以及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鼓勵。目前的護理模式已經由傳統以控制病情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重心,注重提高護理品質,因此對于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心理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強血液透析過程中的護理,特別是心理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實行心理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較低,可以看出,實行心理護理可以消除患者消極情緒,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樹立能夠良好生活的信心。同時,通過加強患者于病友之間的交流,增加對于疾病的認知和應對治療的信心,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實驗通過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證實了心理護理能夠降低老年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水平,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積極意義。
[1]葉娜,車巖,陳愛榮,等.超聲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7):3380-3384.
[2]張桂燕.優質護理聯合心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患者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指標情況的影響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 2016,45(8):970-973.
[3]易枝秀,胡麗萍,何彥芳,等.綜合護理干預配合腹膜透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及血壓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21): 123-124.
[4]王玉華,婁丹,張國秀,等.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在青少年急性中毒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9): 59-61.
[5]林開亮,徐學駒,王子坪.黃芪補中湯加減治療終末期腎臟病合并脾腎氣虛型營養不良88例療效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6,17(4):343-344.
[6]申屠磊華,黃堅,李淑艷.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