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9月10日文章,原題:我的工作是清潔環境,中國確實希望這么做 詹姆斯·桑頓的專長是代表他唯一的客戶——地球起訴各國政府和公司,他擅長此道,40年來在3大洲開展的法律實踐中從未輸過一場官司,為此曾被列為10位可能改變世界的人之一。
桑頓很樂于談論在華經歷。自2014年首次受邀前往北京,幫助中國執行其首個允許非政府組織起訴污染企業的新法律以來,他目睹了全球最大污染國家一開始,桑頓曾以為這只是說辭,“后來我意識到并非如此。隨著時間流逝、交談深入……我問多名中國高官‘這是動真格的嗎?他們說‘是的,肯定動真格的。如今這已成為中國持續多年的核心政策。”在桑頓看來,與西方不同,中國政治局委員大都是工程師而非政治學者、律師的現實,有助于實現這點。
與眾多中國專家和幾名西方人一道,桑頓花了18個月分析如何為生態文明構建法律框架,然后提供相關建議,如何認真解決污染問題。對新環保故事而言,他相信中國的“生態文明”概念是他聽到過的最佳構想。“面對環境災難,中國非常堅定并已修訂法規建設生態文明”,他說,“我們打造了農業和工業文明,如今須打造生態文明,為子孫后代盡力清潔環境。中國人確實希望這么做。”對西方來說,這是一項難以逾越的任務,但北京正使之成為可能。
“中國人說‘我們擁有長期構想,希望再在這里生活2000年,唯有清潔環境能讓我們如愿以償。因此我們堅決應對環境問題并以徹底的態度對待它。”
“當他們確實認為存在問題時,會確定問題然后再提出如何解決,如何調動所有社會力量達到目的。”
“我們珍視的西方民主在環保方面表現并不太好。如今美國選出蔑視環保的總統”,他說在西方解決環境問題的努力變得支離破碎,“但在中國,你接到從上至下的指示,要求就這些問題咨詢所有杰出人士:須做哪些改變才能實現目標?我能為全球問題做什么?”如今桑頓把視線投向《巴黎協定》第二階段,他認為在華工作是最鼓舞人心的時刻之一。▲
(作者簡·格里森-懷特,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