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麗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占重要地位,而閱讀教學現狀,則不容樂觀。如果我們能正確的認識閱讀教學在語文中的地位,給孩子廣闊的閱讀空間,那么提高閱讀教學的便可以成為現實。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重要性
最近我在中華家庭教育網看到這樣一則消息,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所發布的調查顯示,在2011年,中國人人均年讀書4.3本,比起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猶太人的64本相差甚遠。專家表示,中國的孩子們閱讀的主要是作文書、教輔書和課本,中國的孩子有可能成為無知的下一代。看到這則消息我非常震驚。
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階段。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言語文字,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下面結合自己十幾年教學積累,談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方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多讀書,愛讀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多媒體課件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讓孩子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教師可以適當地做些引導,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閱讀為前提,可以表揚:“瞧,這個同學讀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導:“注意課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動,為什么。”可以點撥:“課文有些地方寫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讀完一遍后,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動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復復讀。”……將教師的引導作為一道道精心設計的佳肴一樣,隨著孩子閱讀的進程,徐徐端出,完全是僅供孩子們參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這樣孩子不會覺得你是在干擾他的閱讀,這樣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靜于閱讀,心醉于閱讀,享受到較為自在的自由閱讀的樂趣。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多讀必須作到讀的遍數多,篇章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精點文章,典范作品要盡量指導學生多讀幾遍,做到熟而成誦,此時作品中的語言才能真正化為閱讀人的語言,才能吸收其中有用的東西。
二、閱讀與練寫同行,增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練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九色鹿》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讀寫點,讓學生幫國王寫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這正好與開頭的皇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希望通過想通過讓孩子站在國王的角度寫這個皇榜,讓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這里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了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練筆設計是有聲勝無聲,促進了學生的言語表達。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寫好讀后感,為了做好孩子的課外閱讀,我開展了“親子閱讀”學生的課外閱讀一般都在家中進行。孩子讀完書后,做好摘抄好詞好句,寫好讀后感,我要求家長也讀這本書,并且把自己的讀后感寫在,孩子讀后感的下面,家長和孩子進行讀書交流,我進行點評,開始孩子寫得少感受也不是很深,我就表揚家長希望孩子向家長學習,慢慢的孩子有進步了,我就一起表揚,漸漸地家長和孩子每天都很期待我的評語,有時還和我在孩子的練筆本子上進行交流,家長反饋這種方法真的很有效,慢慢的孩子語言表達和寫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加強重視朗讀能力訓練。
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對閱讀十分重視,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是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走出課文,擴展視野。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第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言語文字的優美。如我在教學《萬年牢》一文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先談談課題后的疑問,此時學生的興趣很大,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有的說:“萬年牢”是說某種東西特別牢、耐用;有的說可能是有人犯了錯誤,要坐一萬年的牢獄,就叫“萬年牢”……同學們聽著伙伴們的回答都把猜測的目光投向我。面對個個天真活潑、求知欲很強的孩子,我因勢利導地說:“你們剛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課文中的‘萬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后就知道了。”當學生第一次讀完課文,沒有找出明顯的答案時,學習興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學生提出:“‘萬年牢這個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面對這個易解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又一次高漲,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難度的問題: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萬年牢”的不同含義,組內交流之后在班級匯報。最后引導學生進一步交流體會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例如;我在《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結束時,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開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時是早晨,怎能看到眾鳥紛飛的情景呢?又怎能說這兒的確是鳥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個問題,我又讓學生通過讀書,查閱大量的資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深化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主題。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方法是在課堂上得到的(這叫“得法于課內”),而閱讀能力則是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最終形成的(這叫“得益于課外”)。有遠見的老師和家長都是極其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的。
四、增強課外閱讀的方法與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正確合理的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準確的運用閱讀方法,做好讀書筆記,課外閱讀才有效率,才有收獲,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我們推薦讀物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上完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學習了《草船借箭》,可以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
(2)、建立讀書匯報交流。每天中午5分鐘,安排一個同學講述自己閱讀中的收獲,其余同學評議。此舉一舉兩得,不但能矯正學生課外閱讀中的不足之處,還能借同學的口,開拓其余學生的視野。
(3)、每周檢查讀書筆記。通過檢查讀書筆記,能讓老師了解學生閱讀書籍的內容、種類、數量,并指出筆記的優缺點,明確努力方向。也可以讓學生互相檢查,互相提出修改意見,來自同齡人的建議學生更樂意改正。
(4)、閱讀積累,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而日記,則教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