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小宇宙,遵循宇宙全息一般模型,人體結構以及脊柱的形體結構就是在這樣一個模型之中演化誕生出來的!
脊柱的形體結構是人體結構的主體或代表,也是整個機體中最為復雜而嚴密、且最完善的結構模型,如脊椎為什么要分為頸椎,胸椎,腰椎等不同的部分?為什么各自如此相似而又不盡相同?它們究竟是怎樣化生、演變而來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哪些全息對應關系?如:脊柱節段與臟腑的對應關系或同源關系是怎么建立的?為什么頸椎是7節、胸椎是12節、腰椎是5節,而骶尾椎和兩髂骨融合為一個整體——骨盆?以往的文獻未見對此講解,近年來隨著脊柱醫學的蓬勃發展,勢必要對此做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依據我們多年以來的研究和探索發現,這些有著很多特殊或獨特的結構學和生物學意義,對此我們試著作出初步的一些解答,以便我們對脊柱形體結構的起源和形成有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好的去保養我們的脊柱健康或有目標的去防治脊柱疾病。
脊柱形體結構的全息、偶聯和同源的構想是在宇宙全息統一論的指導下,對于人的形體結構的全息性,對稱性(也稱偶聯性)和同源性等屬性進行系統分析,聯系生物進化論,胚胎發生學等學科,發現了人體結構的宇宙全息統一模型(簡稱人宇模型),這一模型是在古象數河圖模型(太極河圖)或伏羲八卦(陰陽八卦)模型的基礎上做出的,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人的形體結構的宇宙全息統一模型,然后,才能了解脊柱演化的全息性、偶聯性及同源性,這其中可能需要易學常識,中醫基礎理論,全息方法論,生物遺傳進化論,顯化論、胚胎發生學以及現代解剖學等方面的知識。
人類醫學未來的發展,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建立“統一的大醫學”,而統一的大醫學首先要有統一的整體觀、人體觀和醫學觀,那么,人體結構的宇宙全息統一模型理論就是這樣一個基本的理論:它既不會與現代的解剖學,胚胎發生學相違背,又能夠統一理解中國醫學的整體觀,還能統觀人體結構和整個醫學模型。因而,人宇模型是中國醫學界近代以來長期尋找的統一理解中西醫學的橋梁,是“建立統一的大醫學”的基本理論。
現代生物醫學對于人體結構的同源性的認識已是很清楚的;但是,對于人的形體結構的全息性、偶聯性(亦或對稱性)的認識則相對較晚些,只是近二十多年以來的事情,且尚不是很深入。
20世紀90年代初,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的生物全息論對于人體的全息性作出基本闡述,但是,由于該理論尚不能全面解釋人體結構的所以然,于是,許多人認為高等動物體從普通全息胚到整體之間還存在著我們還未認識的結構功能的單位。張穎清的生物全息理論發表后不久,由我國學者王存臻、嚴春友首創的《宇宙全息統一論》也問世了,其中提到人體結構的反向全息問題,就是全息穴位的反向排布問題,認為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并提出統一的哲學解釋,中醫學的許多書籍中關于人體全息元穴位的排布方向的確是完全相反的,他們在實踐中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那么,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另外兩位山東學者公維玉、趙益業則就此做了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他們發現了介于普通全息胚到整體之間的新的結構與功能單位——偶聯全息胚(或稱為對稱全息胚),并創立偶聯胚學說,提出了《偶聯胚人體結構理論》,其理論結果對于人體結構的整體解釋是很令人滿意的,對于中醫學整體觀作出比較全新的解釋,對穴位反向排布也用對稱性或偶聯理論做出了解釋。不僅如此,理論結果與人體解剖學,胚胎發生學的相關內容以及其他高等動物的身體上的條紋,斑點的分布基本吻合,較之全息生物學的解釋有了較大進展,偶聯胚人體結構理論將闡述其觀點,這是一套關于人體形態結構乃至所有高等動物的演化規律的全新的理論。并將由此得出人體結構尤其是脊柱形體結構的全息性、偶聯性和同源性的認識,也將找出脊柱與臟腑相關性的全息或同源依據。
在此我們將簡要闡述:人體結構的宇宙全息及偶聯胚模型;脊柱形體結構的全息同源論;脊柱的全息起源的生物學及胚胎發生學依據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