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0例醫院分娩的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則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模式。比較兩組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初篩率為100.0%和81.0%,通過率為94.0%和80.5%,復篩率為100.0%和79.5%,兩組在各指標方面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顯著提升聽力篩查的效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新生兒;聽力篩查
【中圖分類號】 R3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106-01
聽力障礙是新生兒常見的先天缺陷之一,有文獻指出,雙耳聽力障礙新生兒占總出生人數的0.1~0.3%[1]。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和醫院重視新生兒的聽力篩查工作,能夠盡早發現聽力障礙新生兒,從而進行早期治療。但是許多新生兒由于各項組織器官發育尚不成熟,聽力篩查仍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問題,制約了其的應用[2]。因此,如何保障聽力篩查的有效性,降低檢查結果的假陽性率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文章主要針對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影響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0例醫院分娩的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0例。觀察組500例新生兒中有男孩251例,女孩249例,平均新生兒Apger評分為(8.3±1.4)分,順產226例,剖宮產274例,產婦平均年齡為(26.4±3.6)歲。對照組500例新生兒中有男孩263例,女孩237例,平均新生兒Apger評分為(8.5±1.2)分,順產233例,剖宮產267例,產婦平均年齡為(25.9±3.1)歲。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醫院產科接收的新生兒;②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能夠配合隨訪調查。排除標準:早產、高血紅素血癥、先心病以及宮內呼吸窘迫的新生兒。兩組新生兒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均采用相同的檢查儀器,并由相同的檢測人員提供檢測服務。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即檢查前常規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新生兒出生1~2d內進行聽力篩查。
觀察組則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模式,具體措施為:①加強專業教育:加強檢測人員的聽力學專業培訓,并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檢測人員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技巧,并保證動作的輕柔,以免引起新生兒的不適;②加強家長的健康教育:利用圖片、視頻或是口頭講解的方式,為孕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目的、方法以及對早期治療的影響,加深孕婦對聽力篩查的認知水平;對于初篩未通過的新生兒,需要反復講解復篩的重要性,并仔細寫下復篩時間以及咨詢電話;③加強環境管理:篩查過程中需要保持篩查室內的安靜,禁止大聲喧嘩和來回走動,保持環境噪音<40分貝[3];④做好新生兒的安撫:聽力篩查最好再新生兒處于熟睡狀態下進行,檢測前讓家長準備好奶瓶,若新生兒哭鬧,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奶瓶喂給新生兒,避免新生兒吵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初篩率為100.0%和81.0%,通過率為94.0%和80.5%,復篩率為100.0%和79.5%,兩組在各指標方面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為6.854、5.412、8.965,P值為0.000、0.000、0.000)。
3 討論
聽力篩查作為檢查新生兒聽力障礙的重要檢查項目,能夠觀察新生兒聽力功能的情況,從而發現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兒,為其早期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有研究指出,出生3月內進行檢查、治療與干預,與出生3個月后相比,語言功能和認知能力發育有著較大的差異。通過加強家長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長對于先天性聽力障礙的認知水平,讓其了解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可能發展為永久性耳聾的嚴重后果[4]。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家長能夠了解聽力篩查和復篩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回訪,提高對臨床篩查的配合度。新生兒剛出生后,耳道內存在胎質、羊水和洗澡水等物質,對于聲音的傳入和信號的反應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檢查時間,對于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也有較大的影響。有研究指出,聽力篩查在出生后2~3d內進行能夠提高檢查的準確性[5]。隨著新生兒的逐漸成長,耳道內的分泌物、羊水逐漸被機體所吸收,此時對初次篩查未通過的新生兒進行復查能夠確保檢查的準確性,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的針對性。新生兒吵鬧對于檢查儀器的精確度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做好新生兒的安撫工作。本次研究觀察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初篩率為100.0%和81.0%,通過率為94.0%和80.5%,復篩率為100.0%和79.5%,兩組在各指標方面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顯著提升聽力篩查的效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羅明香,李玉瓊,鐘菊晴等.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影響與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0(3):31-32.
[2] 李影,曾瓊紅,肖瑞媚等.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影響因素與干預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0(20):50-51.
[3] 黃桂珍.影響新生兒聽力篩查質量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7,05(36):218-219.
[4] 劉春麗,王芳,都海英等.探討多方位護理干預在提高新生兒聽力篩查質量,降低假陽性率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1):212-213.
[5] 賈玉敏.影響新生兒聽力篩查質量的相關因素及針對性護理干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7,23(2):152-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