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迎春
摘 要:英語課程,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發展思維,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驗,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隨著英語課程的不斷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為特征的新課程對英語課程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針對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本文將分析高中課程改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探討高中英語課程目標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轉變,進而探討通過整合課程內容和改變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
關鍵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學科;改革
1核心素養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近幾年“核心素養”一詞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所視的焦點和熱詞,并且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念也逐漸成為中小學英語教師所關注和重視的內容。在英語學科中核心素養培養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以及學習能力幾個方面的培養。但在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出現嚴重缺失的現象,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帶來較大阻礙。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比重較大,每一個單元都有兩篇文本待處理,這也正凸顯了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將有效閱讀知識更好地貫穿到英語學科當中,提升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綜合水平,促進學生健康穩定的發展。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形式,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特點以及教學要求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穩定的發展。
2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成績
自2007年起,高中英語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在這期間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一,教學目標由掌握語言系統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變。使學生學習英語不再只為考試服務,而是更注重語言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第二,教學性質由工具性向工具與人文的統一轉變。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工具——教材,通過課程的改革,高中英語教材內容符合高中學生的生活經歷、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同時,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三,教學理念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在英語課堂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教師應轉變自身觀念,及時轉換并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導”進行轉變。第四,教學內容由知識點的講授向技能、知識、策略、情感、文化的綜合轉變。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五,教學方式由死記硬背向多種教學方式轉變。提高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就要在英語教育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改變教鞭下出高徒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創新教學,利用現代化科技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其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使教學方式更加豐富。最后,教學評價由終結性向終結性與形成性結合轉變。科學的教學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評價應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3高中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使得教壇更為百花齊放。但是,在英語課程改革過程中同樣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傳統教學理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教師關注教仍然多于關注學;課堂教學模式化、表層化、程式化;內容教學呈碎片化狀態,缺乏整合,難以形成能力;忽視對主題情境的創設和對主題意義的深層探究,導致思維培養缺失;缺乏針對語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多為貼標簽;為應試而教和為應試而學導致學科價值的錯位。
4高中英語課標修訂的思路
高中英語課標修訂要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思路導向。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5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變革
在課程目標確定之后,構建與課程目標一致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成為關鍵,教學改革必須突破考試評價方式的束縛,解決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現有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需要改變。學習內容方面,通過改變脫離語境的知識學習,將知識學習與技能發展融入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促進文化理解和思維品質的形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指向核心素養培養。
6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
教師應對教學設計再思考,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首先,設計主題引導下的內容教學。教學力求以主題意義探究為引領,依托語篇,通過活動有機整合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學習策略,在提煉、整合、分析、比較、概括、評價語篇意義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形成結構化知識,促進學生的認知建構與發展。其次,教師要力求教學設計的情境化、問題化和活動化。賦予靜態的已有知識以動態的激發,為新知識增長做準備,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加工和認知,還是其面對新問題,整合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產生情感和思維共鳴的過程,達到知行合一。最后,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水平,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過程、情感發展和學習成效。
7結語
隨著高中英語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學任務逐漸圍繞著“立德樹人”和“學科核心素養”展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為社會培養全面型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高洪德,陳新忠,黃志紅.探討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方向[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6(11):25-34.
[2]施麗華.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師素養[J].英語學習,2016(7):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