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一、我校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1)我校大部分學生是由農村居民轉型為城市居民的,了解他們的物質條件發生了一些變化,隨著經濟條件越變越好,藝術教育上也有一些變化,家長有的也開始重視了一些,原來我校幾乎沒有學生參加音樂培訓,現在有少數學生參加音樂器樂、舞蹈的培訓,但比起中心城區的學生來說,是少之又少,所以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組建校園樂隊和大型器樂班還是不太現實,組建校園歌唱班和小樂器班還是很現實的。
(2)我校是完整初中,初中學生處于人生較大的發展變化期,包括聲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變聲期。變聲期特指14歲~16歲的青少年,男生變聲期一般在14~16歲,到18歲可完成;女生一般在13~15歲,最遲到16歲左右。聲帶發生變化是變聲期的一個重要表現。到了青春期,女孩的喉部變得狹小,聲帶較短、較薄、振動頻率高,所以音調較高而細;男孩子的喉腔較大,聲帶較寬、較厚,所以音調較低沉而粗。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大聲說話唱歌,隨時隨地都愛表現自己的嗓門大。殊不知稍不注意就發聲器官殃及了正在生長的聲帶。這時的聲帶異常嬌貴,主人一不注意它就會出現充血、水腫、或者發生聲帶小結或聲帶息肉,輕者導致發音疲倦無力,音調改變;嚴重的出現聲音嘶啞甚至呼吸困難不能說話。“公鴨嗓”是青少年變聲期中的一種特有表現。因為聲帶的充血脹大,聲門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縫隙,所以聲音也會從稚嫩變得生硬嘶啞起來。其中,男生的變化尤為突出。
(3)我校聲樂教學是音樂特色班教學的重要科目。聲樂教學不同與音樂學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學,它很方便但也很抽象,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備直觀性,因此有人說聲樂是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
二、教學策略與方法
1.“望”、“聞”、“問”、“切”對“癥”而為
初中生處于變聲期,先天的聲音具有自然、甜美、清脆、稚嫩等特色,是成年人所不能比擬的,也是少年聲音特有的美,但是,如果不經過科學訓練,便只能停留在一種初始的質樸的狀態。初中生不僅能進行歌唱訓練,而且是歌唱訓練的大好時期。當然,變聲期訓練要比成人訓練要復雜得多,必須在富有經驗的專業老師精心指導下進行系統訓練。因為他們的發聲器官并未發育成熟,與成年人有很大差別,他們的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喉部比成年人小一倍到一倍半,聲帶比較柔嫩、單薄,音域窄。尤其是嗓音比較脆嫩,若不小心,將會影響到嗓音的正常發育,甚至出現倒嗓。但只要施以科學的訓練方法,變聲期訓練必將為今后的歌唱藝術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聲音一般分為低聲區、中聲區、高聲區三個聲區。學生一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高聲區“喊”,中聲區“白”,低聲區“虛”,解決這些問題,我采用“望、聞、問、切”的方法,“對癥下藥”。“望”,即看學生歌唱姿勢、歌唱器官狀態是否正確,“望”外進而測內。通過“望”的教學交流,引導學生整個身體“積極的放松”狀態,為歌唱發聲運動奠定良好的器官協調的基礎。例如,對學生喉嚨的緊、卡、壓等現象,我通常讓學生擺動雙手,以及推動鋼琴來達到歌唱的放松。在教學中,我注重要求學生“望”鏡練習:觀察口形是否保持微笑露齒,舌面平躺、不聳肩,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聞”,即用聽覺來感受聲音、調節歌唱的運動狀態。在教學中首先要通過對學生的聲區訓練,傾聽其聲音向高向低擴展的難易傾向性,觀察其換聲點的具體音高位置等來了解學生的聲音本質,確定學生的歌唱聲部。其次,要讓學生以聽覺建立正確的歌唱技法。在教學中讓學生知道,聲樂藝術以客觀美為美的標準,告訴學生歌者聽自己的聲音具有雙重性,是內外聽覺的結合,引導學生在歌唱中找到正確的“內心聽覺”。“問”,即在教學中通過語言交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歌唱觀念。教師的“問”,在“望”、“聞”的基礎上進行,了解學生的歌唱運動感覺及聽覺感受。在發聲訓練中,指導學生區別什么是“過頭”,什么是“剛好”,什么是“不夠”。每當“剛好”的時候,我通常全面地觀察學生的歌唱狀態,詳細地詢問學生的內在感受,催化“剛好”成為“永遠好”。“切”,即在聲樂教學中運用觸覺功能。如讓學生用雙手叉腰來體會歌唱中腰部四周的力度,從而使學生正確體會歌唱的支撐點。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才能顯示出獨特的價值。
2.遵循教學規律,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歌唱教學一定要循序漸進,特別是聲樂基礎訓練,就像修高樓打基腳,基礎不打牢、不打扎實,是修不起來的。學習聲樂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歡和別人比,老師也有拔苗助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學習進步快,心里便著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結果誤人子弟。我們聲樂教師一定要嚴格地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思維發展、區域條件進行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教學。特別是初中變聲期的學生,要在中聲區的音域中打下牢固的基礎。“欲速則不達”,這一古老的哲理,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必須謹記。在聲樂教學中要把握漸進原則,一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聲樂審美觀和正確的聲音感覺;二是在進行基礎訓練時,先從學生唱得最好的一個母音開始訓練,逐漸過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即能“張口就來”。這學期我從“u”母音到“o”母音進行訓練的;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千萬不可光“練聲”不“唱歌”。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安排豐富的曲目讓學生唱,教學生充分表現好每一首樂曲,哪怕是很簡單、很小的聲樂作品,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量力而行是循序漸進的前提,只有這樣嚴格“量”學生的“力”去進行教育和輔導,才能培養出有堅實歌唱基礎的好學生;四是建立和諧關系,師生配合學教互動。教學從來都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聲樂教學更以其特殊的“師徒”關系,離不開師生間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動。首先,在很大程度上聲樂教師與聲樂學生是合作伙伴關系,學生成功了,老師就成功了,學生失敗了,老師也就失敗了。因此,師生之間應該經常地進行學業的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與互助關系。其次,應建立無權威性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教師不要主觀、武斷、生硬、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學環節上,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質疑。第三,教師是為了學生而存在的,教師應加強師德修養,增強服務意識,努力成為學生所期待的良師和益友,學生也應該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尊重教師的勞動。第四,教師對學生要有責任心。要把愛心融入到聲樂的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行為,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解決聲樂以外的困難,了解學生心情不快、學習不順、生活困難、身體病痛等原因。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去關心學生,以敬業精神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責任心。我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去教,學生用“心”去學,一定會收到良好的聲樂教學成效。
3.逆水行舟,學進教進
藝術學習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想上好學生的聲樂課。對教師的要求不能松懈,本人這些年來,不中斷學習,會定時到省歌舞劇院一級歌唱家劉連英老師那里上課,將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生。加強自身音樂素質的訓練,力求摸索出一套適合我自己的特長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小學生聲樂方法,把我校的聲樂教育作為特色項目繼續完善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