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飛
摘要:本文結合訪談提綱對云南大學國際學院的十六名具有代表性的東南亞、南亞來華留學生(8名泰國留學生,8名孟加拉國留學生)進行了訪談,指出并分析了泰國和孟加拉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生活期間的跨文化適應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沖擊問題、語言交際問題、生活習俗問題、價值觀念問題等,旨在通過訪談為進一步調查研究做準備,同時能初步了解東南亞、南亞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分析原因、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東南亞南亞 留學生 跨文化適應問題
跨文化適應問題一直是跨文化交際關注的問題,探究文化適應的對策也是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跨文化適應問題處理得妥當與否直接關系到留學生在中國的漢語學習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屬于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范疇,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對外漢語教學范疇,是對外漢語推廣者應當關注并積極推進的重要課題。我們通常所說的適應(adaptation)就是生物物種能通過自身變化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過程,人類的適應則包括生物性適應和文化適應。[1]文化適應(cultural adaptation)則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的策略達成和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之和諧。[2]對于文化適應的概念,相關學者也給出了不同定義,阿克頓(Acton)和費利克斯(Filx)將文化適應定義為“逐漸適應目的語文化但不必拋棄母語文化的身份”[3]。布朗(Brown)(1986)則認為,文化適應是“對一新文化適應的過程。要實現(xiàn)文化適應,不僅需要進行交際行為的調整,還需要重新調整思維和感情的導向”[4]。畢繼萬(1986)將“跨文化適應”定義為: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對新文化環(huán)境適應的過程,指的是初居一個新文化環(huán)境的人不斷克服文化休克的負面影響,從交際行為、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作出相應的調整或改變,最終達到適應新的文化環(huán)境和學會在新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5](2009)筆者認為,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相對性,而“民族中心主義”對本民族群體影響較深,所以跨文化適應可以概述為處于異民族文化的人通過改變一系列主觀因素的策略而達成與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相和諧的過程。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訪談對象是在云南大學就讀的泰國留學生和孟加拉國留學生,其中,男性5 名,女性11名;博士生1名,碩士生4名,初級階段留學生11名,年齡在25歲至35歲之間,他們的專業(yè)分別為:漢語國際教育(3 名、碩士),漢語國際教育(5名、本科)國際關系(1名、碩士)、國際關系(1名,博士),他們的漢語水平分別為:HSK3級(4名,初級階段留學生)、HSK4級(1名,博士)、HSK5級(8名,碩士)。
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泰國留學生和孟加拉國留學生數(shù)量大,是云南大學留學生中所占比重很高的一部分,基本代表了東南亞和南亞留學生群體;學習漢語時間均較長(兩年以上);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漢語平均水平較好,能做到基本溝通交流;訪談對象性格普遍較開朗,善于溝通,能表達內(nèi)心真實想法。
2.訪談題目
(1)您來中國之前有什么樣的期望?
(2)您在來之前做過什么準備工作嗎?比如說參加跨文化培訓。
(3)您來之前知道這所城市嗎?
(4)您能告訴我最初在中國的適應經(jīng)歷嗎?您感到文化沖擊嗎?您想告訴我這方面的經(jīng)歷嗎?(如果不愿意,沒有關系。)
(5)您來中國之前去過別的國家嗎?和您以前的經(jīng)歷相比,您覺得在中國留學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嗎?
(6)您認為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tài)度如何?
(7)您認為和中國人交朋友困難嗎?您和中國人交流時,除了語言障礙,還有其他障礙嗎?
(8)您在中國期間,遇到過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嗎?
(9)您如何參加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
(10)您在中國最困難的事情是什么?
(11)您不喜歡中國的方面是什么?
訪談提綱采用了楊軍紅在其《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中的提綱,并結合云南大學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半開放式的錄音訪談。訪談問題包括留學目的、留學前準備、是否有跨文化經(jīng)驗、對中國社會的態(tài)度、社會活動的參與度、其他不適應的方面等。
二、泰國和孟加拉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比較
通過對訪談記錄的整理,筆者發(fā)現(xiàn)兩國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文化沖擊問題
“文化沖擊”是很多留學生初來中國遇到的問題,如同中國留學生去國外一樣,初次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難免會產(chǎn)生恐懼、焦慮、寂寞、孤獨之感,沒有親人、朋友,再加上語言障礙,所以缺乏安全感,留學生不僅會遇到和中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問題,還會遇到和其他國家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問題,但據(jù)筆者調查,云南大學泰國和孟加拉國留學生多數(shù)情況與本國留學生交往,其次是中國留學生。多數(shù)留學生表示在交往過程中雖有差異,但能互相尊重,有少數(shù)留學生存在“文化沖擊”現(xiàn)象,這兩個國家的留學生喜歡花更多的時間參與社會活動、希望和中國人一起玩,但中國學生傾向花更多時間在獨自學習上,不喜歡被打擾,中國人勤奮刻苦的程度遠超過泰國和孟加拉國留學生。中國學生相比泰國學生更開放,在泰國除了男女朋友,其他人都不能有特別親密的行為,甚至男女不能坐得太近。
(二)語言交際問題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同地方的人交際語言也不同。泰國和孟加拉國留學生都能用英語流利地交流,當他們和中國學生出現(xiàn)交流障礙時,中國學生往往用英文解釋,還有一些文化詞不能單純用英文直接翻譯,比如留學生常常會問“小白臉”“綠帽子”“老司機”等是什么意思,這時就應該結合具體語境來解釋。有時留學生遇到買東西的問題時表達不清楚,容易引起誤會,主要是和說方言的人交流有障礙,這時就需要中國學生來幫助。本研究對象漢語水平均較好,一般情況下,在中國待上半年,口語交流基本沒問題。只要中國留學生不說方言、說話語速稍慢一些,語言交際基本無障礙。endprint
(三)習俗問題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習俗和禮儀。孟加拉國留學生習慣用手和勺子進餐,但食堂只有筷子,且沒有孟加拉特色調料咖喱。孟加拉國人飲食口味偏酸、辣、甜。泰國留學生認為食堂的飯菜過于油膩,而且出現(xiàn)食物衛(wèi)生不達標的現(xiàn)象,有時在餐廳吃飯身體會出現(xiàn)不適的反應。
東南亞、南亞人們多有宗教信仰,泰國人多信仰佛教,孟加拉國人多信仰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大多是無神論者,或者有些宗教信仰沒有根深蒂固地影響到人的價值觀念。泰國人對佛教的信仰比中國人深,而且大多數(shù)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泰國對大神、佛牌等特別敬畏,他們尊重歷史遺跡、古老的文化;孟加拉國留學生中的男生每周五下午要去南屏街清真寺做禮拜和禱告,女生卻不作強制要求。除此之外還有齋月,即禁止白天禁食的宗教月。他們的宗教信仰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四)日常生活問題
通過調查訪談,兩國的日常生活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交通、住宿等方面。飲食方面兩國留學生在飲食口味上的要求無法滿足;飲食時間不一樣,食堂供餐沒有辦法保證。交通出行方面,他們認為中國公共場所人口密集,體距較小,泰國留學生不習慣;中國電動車很多,人們常常不走斑馬線或人行天橋而直接橫穿馬路。住宿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廁所、床、浴室、管理制度四個方面。廁所的硬件設施不達標,泰國的洗手間普遍采用坐便,即使是蹲便,設計也更人性化,滿足人體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的馬桶兼有自動沖洗功能。多功能的馬桶在泰國很常見,但在中國幾乎沒有。其次學校宿舍的床都是高低床或者上床下桌的布局,他們覺得床太高比較危險,沒有安全感,而且床的長度也不夠。再則浴室的淋浴沒有噴頭,遇冷天則沒有熱水,泰國和孟加拉國都比云南熱,所以他們有天天洗澡的習慣。穿著打扮也更傾向本民族風格,昆明天氣變化較大,易誘發(fā)多種疾病,受訪者中出現(xiàn)了因氣候和飲食不適生病住院的情況。
最后宿舍管理制度與本國不同,孟加拉國和泰國學校宿舍晚上不熄燈、不關樓棟門、不檢查房間、允許煮食物,他們的作息時間與中國學生不同,經(jīng)常學習到凌晨。因此熄燈給他們帶來很多不便。按照中國高校的宿舍管理要求,這些行為都是嚴格禁止的,另外,校內(nèi)娛樂設施不齊全,東陸校區(qū)沒有免費的羽毛球館、足球場地、棒球場地,打棒球、踢足球是在孟加拉國留學生中很受歡迎的兩項運動。
通過這些問題的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泰國和孟加拉國的跨文化適應存在著異同,一方面他們在日常生活問題方面有著共同的訴求,宿舍的床、洗手間等硬件設施需要改善,宿舍管理制度方面應該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對于兩國不同的宗教習俗應該求同存異、相互尊重。最后,他們希望和中國學生開展更多的活動,獲得他們的幫助,一起學習,一起解決問題。
三、原因分析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社會體制不同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孟加拉國實行一院議會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是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正處在初級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還不發(fā)達,社會問題較多。中國正在建設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過程中,有很多社會道德問題需要約束,人的精神素養(yǎng)也需要逐步提高,當個人素養(yǎng)提升到一定層次,制度自然就不需要有強大的約束力了。
(二)文化背景不同
首先是宗教背景差異,佛教在泰國享有特殊的地位。公共意識形態(tài)認為宗教、國王和國家三位一體,不可分離。佛教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泰國人的日常社會中。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人們的大小慶典活動都要采用佛教禮儀。[6]泰國人從小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包括品德、禮儀等方面從孩童時就抓起。孟加拉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從實現(xiàn)個人和平、家庭和平到全社會、全人類和平,在和平的氣氛中達到全世界融洽相處,以此接近真主。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家,但沒有主流影響力,宗教對國民的價值觀念及精神影響都沒有泰國和孟加拉國強大,所以造成個人行為特點和思維方式方面差異較大。
四、對策分析
在訪談中,泰國和孟加拉國留學生對這些跨文化適應問題提出了一些他們自己的做法和建議。
(1)對于留學生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盡量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留學生長期生活在中國,融入中國的文化圈后,能接受并理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他們總體認為中國人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友善的。在性格、生活習慣、宗教習俗方面做到相互尊重即可。
(2)采用合適的機會向留學生介紹本國的宗教文化習俗和他國的宗教文化習俗。通過電影、報告、知識競賽等方式讓大家接觸到文化的差異,進而學習和理解。
(3)搭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友好交流平臺,積極響應國家、政府、學校的政策及號召,組織和發(fā)展有助于留學生學習漢語、了解、喜愛、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和機會,將漢語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南亞國家。
(4)對外漢語教學中鼓勵留學生說漢語,重視口語表達,少講英文或不講英文,多帶領留學生去體驗、觀察社會,融入中國平常百姓的生活,多聽多看、增長見識。
(5)調整學校相關管理制度,在住宿環(huán)境、飲食條件、娛樂設施、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重視本國及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文化傳承。
五、結論
不同國家、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留學生在交際的時候會產(chǎn)生問題。本文通過訪談和對訪談結果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云南大學東南亞、南亞留學生之間在跨文化適應方面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文化沖擊、語言交際、習俗以及日常生活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適當?shù)慕鉀Q,將對他們的生活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有的甚至導致造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同時,也分析了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應對之策。這些應對之策對在華留學生適應在華的學習和生活是很有助益的。筆者認為,我們還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幫助留學生了解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情感傾向,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以調整自己在異文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各國留學生間的交流和友誼,幫助他們克服跨文化適應障礙,在異國他鄉(xiāng)順利完成學業(yè)。
參考文獻:
[1]See Daniel G.Bates,Elliot M.Fratkin,Cultural Anthropology,Pearson Education Inc.,2003:11-13.
[2]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5.
[3]Acton, William R. And Judith Walker de Felix, Acculturation and mind, in Culture Bound: 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 by Joyce Merrill Vald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Brown,H. Douglas,Learning a second culture,in Culture Bound: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 by Joyce Merrill Valde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5]畢繼萬.跨文化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6]古小松.東南亞——歷史 現(xiàn)狀 前瞻[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