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宇
摘要:高中知識具有自己的特點,不僅表現為知識量大、綜合性強、系統性強等特點,而且理解難度大,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尤其是生物這一學科,知識繁雜,如果沒有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想學好這一學科內容就會很困難。采用啟發式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物 高中 教學 啟發
一、高中生物學科特點
高中課程知識量大,并且難度大,如“遺傳的物質基礎”“遺傳的三大規律”等。由于高中的教材更加抽象,概括性強,不少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很難適應。他們大多認為高中知識太枯燥乏味。高中課程的難度大還表現在學習進度快,如果跟不上進度往往會出現知識斷層,給未來的知識的掌握帶來危機。此外,高中生物知識綜合性強,例如學習高中生物學中的蛋白質和核酸的性質時,就要用到數學中“相異元素可以重復排列”和有機化學的知識;學習DNA的結構時要用到化學中氫鍵的知識。高中知識是初中知識的深入和發展,是以初中知識為基礎的,因此,想學好高中知識,需要先鞏固初中知識。基于高中知識的特點,學生應改變初中以來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也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啟發式教學方法
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的結果,單是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 還必須讓他們樹立起掌握知識的志向, 即創造學習的誘因。
(一)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或者實驗器材等,書本之外的課程內容的延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講授“遺傳”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觀看《動物世界》相關的視頻。這不僅使學生對動物產生興趣,對人類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動植物都會產生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從身邊的事情著手去探究未知的知識領域。在講到“光合作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去做實驗,去切身體驗觀察植物的內部結構。并且自己去培植花草,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生活中的事物產生興趣,這都是有利于教學的重要環節。
(二)靈活的教學形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高中生物教學應該適當采用靈活的模式,比如山花爛漫之時,讓學生穿行于花紅柳綠之間,更加有助于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也對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相關知識有所助益。在講授“遺傳”相關知識時,帶領學生來到養殖場,觀看基因在動物身上的體現。此外,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以及分組進行課堂辯論也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且,高中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辯論這一形式可以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積極自信的一面。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尤為重要,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中的學習更有利于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和突破。使他們能夠逐漸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處于一個積極良好的環境中,挖掘自身的潛力,同時也會培養他們善于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三)循序漸進、耐心細致的教學態度,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啟發式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尤其重要,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不配合老師的學生屢見不鮮。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來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只會適得其反。這樣的學生更加需要教師的耐心指導。首先要找到他們“置身事外”的原因,如果是知識難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如果是性格原因,那么教師的引導就變得尤為重要。此外,學生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多去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去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切不可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意義
教師將啟發貫穿于講練中,通過循循善誘,步步啟發,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共同研究、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或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自己分組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這一方法在理解課文和處理難點問題上較為常用且效果明顯,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尤為有效。“啟發式教學是區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的模式,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從而徹底達到因材施教,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的教學理念依舊適用于今天。學生學習首先需要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在遇到難點的時候教師再適當地去啟發,從而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解決疑難問題。啟發式教學主要在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這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
參考文獻:
[1]楊崗樓.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途徑[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3).
[2]高紅雷.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5).
[3]李筱.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8).endprint